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對幫扶盲童的故事別一味感動
在徐州市特教學校盲部一班的教室外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她隔著窗戶專心地聽著課,,并且把課堂上的知識點記在本子上,。不過她做的這些都是因為教室里那個回眸的男孩,,這位68歲的老人,,并不是這里的學生,,而是這個班里一位盲童鑫鑫的奶奶,。她叫劉瑞俠,,從去年9月孫子入學,,她就每天在窗外“偷聽”,,和孫子一起學習盲文,只為放學后可以輔導孩子學得更好,。(3月29日《中國青年報》)
一個本該怡享天倫之樂的老人,,面對智力不夠健全的盲孫,抱著“能養(yǎng)到什么時候就什么時候”的慈厚堅守,,憑著“萬一我不在了,,他也能活下去”的頑強信念,主動去背負“每天晚上只做一個青菜,,讓孫子吃雞蛋,,自己吃饅頭咸菜” 的重擔;還想著如何不給兒子增加負擔,,自己去謀個生計,;更是為了讓孫子能聽懂功課……沒有上過學的老奶奶硬是拿起了筆和紙,站在窗戶外陪著孫子一起學習,。多少個風風雨雨的日子里,,教室窗外、出租屋內(nèi),,時間刻度中,,都是滿滿的艱辛與暖心的感動。
看到這些,,不禁讓人心生憐憫與酸楚,,許多人看完視頻也都默默地掉下眼淚。突然想起第二期以“陪伴”為主題的《朗讀者》中的陶艷波女士,她也是憑借著母親對孩子的最簡單的愛,,陪伴著兒子楊乃斌走過16年的求學之路,。其實,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缺少贊揚,,也不缺乏溫度,更是會讓人心生感動,。但在這些打動人心的真實故事背后,,更多的卻是對老奶奶和陶艷波女士的深深無力。
被這樣的暖新聞打動無可厚非,,證明著我們都還心懷良善,,也證明我們并不冷血。但在感動之余,,不能只讓眼淚掉下來然后就靜等著被風吹干,,也更不要選擇抬頭45度不讓眼淚掉下來的“若無其事”。對待盲童,,對待特殊群體,,行動的力量更為重要。
就拿盲童來講,,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項目主管周娜表示,,目前我國約有1731萬盲人,每年新增盲人約45萬,,6至14歲學齡盲童約有13萬,。據(jù)《全國防盲治盲規(guī)劃(2006-2010)》數(shù)據(jù)顯示,因為失明,,我國盲童的入學率僅為32.5%,,這一數(shù)據(jù)太過沉重。雖然目前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政策對盲童進行照顧,,也有相應(yīng)的公益機構(gòu)進行大力扶持,,但依舊有大量的孩子尤其是偏遠地區(qū),連學校門口都進不了,,更別孩子們心中的那個“讀書夢”,。
2016年9月在北京舉行“用我的聲音做你的眼睛”關(guān)愛盲童公益活動就特別值得稱贊。以“我送盲童一本書”的實際行動呼吁人們多多關(guān)愛身邊的失明兒童,。其實,,幫助盲童以及其他特殊群體,不能單單依靠政府和公益組織,,每一個個體的平凡的力量也是一種偉大,,尤其是在自媒體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不能總是把自己沉浸在艱辛故事背后的嘆息與感動中,溫暖人心的淚水更應(yīng)匯聚成行動的力量,,對待個體或社會發(fā)起的公益性活動,,選擇支持,選擇用“我送盲童一本書”抑或更多的實際行動去落實,,這才最重要,。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盲童 感動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