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北京就在河對岸:進京多村民 擺渡人自稱兩地綜合品
王店子村人李國新駕船的這個渡口雖不是潮白河上的獨一家,,卻是離兩個村子最近的。他的收費標(biāo)準(zhǔn)是單人1元,,自行車,、電動車兩元,,汽車10元,兩岸村民渡河不收費,。前陣子,,因為一條“燕郊人走水路避堵進京”的新聞,渡口在網(wǎng)絡(luò)上火了一陣,。之后連續(xù)幾天,,潮白河上空不時有媒體的無人機飛過。
臨近上班的時間,,擺渡船上載著滿滿一船人和他們各自的交通工具——電瓶車,、三輪車、小汽車——往返于北京和河北之間,。乘客們?nèi)ケ本┐蚬?、上學(xué)、購物,、看病……大多早上6點出發(fā),,晚上六七點回到河北。偶爾也有居住在河北燕郊,、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北京白領(lǐng),、打工族為避開堵車從這里繞道進京。
河北省香河縣王店子村的村民乘坐渡船去潮白河對岸北京的工地上班,。
河北省香河縣王店子村,,第四代擺渡人李國新的女兒幫渡船靠岸,。
兩個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北京、香河縣城等地打工,,一些上了年紀(jì)的村民也會到村外找些零工,。平日里的尹家河村和王店子村寧靜而空蕩,只能偶爾在田地里看到三三兩兩耕種的村民,。
每天下午,,家住王店子村的李淑秀會帶著4歲的孫女到隔壁村的學(xué)校去接她7歲的姐姐王思銅放學(xué)。放學(xué)時間一到,,王思銅就會和其他穿著艷麗,、拉著拉桿箱書包的孩子一起出現(xiàn)在校門口。55歲的李淑秀說,,和很多留在村子里的老人一樣,,她每天最主要的任務(wù)就是照看孩子。
北京通州西集鎮(zhèn)尹家河村,,工地因下雨停工,。兩名來自內(nèi)蒙古赤峰的打工者用手機聽廣播。
河北省香河縣王店子村二年級的王欣茹(右)和妹妹坐在奶奶的三輪車上放學(xué)回家,。她們的父母都在香河縣城工作,,平時由奶奶照看。
和李淑秀同齡的王店子村村民王洪方,,每天早上都會騎著電動車,,和幾個同村的鄉(xiāng)親一起去河對岸的北京西集鎮(zhèn)的工地上做工,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持續(xù)了7年,。王洪方說,,相比河北,他更愿意到北京的工地上干活,,雖然兩邊給的工錢差不多,,但北京的工期更長。樓房,、公路,、橋梁……以城市基建為主,工程一個接一個,,他能接的活兒也就更多,。
潮白河上,9歲的王昕雨在開往北京的渡船上,。她的家在北京通州,,身后的姥姥家在河北王店子村。
今年57歲的李國新已在這里擺渡了30余年,,是這個渡口的第四代擺渡人,。李國新的女兒偶爾會來渡口幫忙,她紫色的短發(fā)和嶄新的球鞋在泥濘的渡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女兒并不想繼承渡船的家業(yè),,李國新對此不置可否。每天,,李國新穿梭在潮白河的兩岸,,“一會兒在北京,一會兒在河北,,我是河北和北京的綜合產(chǎn)品,。”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影報道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北京 河對岸 擺渡人 兩地綜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