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騙子博士”竟能進編委 “掠奪性”期刊黑幕曝光
一個研究團隊對360家學術期刊開展了一次“臥底行動”——用一個虛擬的、不合格的申請人身份申請編輯委員會的職位,。在百余家疑似“掠奪性”期刊中,,超過三分之一都向其提供了職位;對比鮮明的是,,從期刊引證報告(JCR)“白名單”中抽取、被列為優(yōu)質(zhì)出版物的另外120家期刊無一上當。
《自然》雜志22日發(fā)表文章,,希望本調(diào)查能提醒學界提防這些不控制質(zhì)量的期刊。
何謂“掠奪性”出版商
在世界各地,,學術期刊里暗藏的商機都會使得一些假冒正統(tǒng)的期刊浮現(xiàn),,其創(chuàng)辦的目的不是為了公開學術研究,而是營利,,這種期刊就被稱為“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出版商可能會擬出一個條款來讓研究人員有意愿投稿,但在對方掏出預付款之后,,又以各種名義索討各項費用,,包括審議、校對與著作權的歸屬都可能會存在問題,。受害者通常是那些急切需要發(fā)表文章的科研人員,。
國外“掠奪性”期刊的“黑名單”近幾年屢被曝光,使許多研究者的警惕性在慢慢增強,,不過“掠奪性”期刊仍然有它的容身之地,。
對于身為作者的科研人員來說,“掠奪性”出版商會向他們收取費用,,并在不對質(zhì)量把關的情況下接受論文(盡管聲稱會篩選質(zhì)量),。同時,許多研究者亦會經(jīng)常收到這些期刊的邀請,,并可能會回應出版商的“阿諛逢迎”,,而不去檢查他們信譽如何,。
“騙子博士”的求職經(jīng)歷
此次,來自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者們針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調(diào)查,。
研究團隊成員都對一件事倍感困擾:那就是他們平時幾乎每天都會被各類期刊邀請去加入編輯委員會,,但自己卻并沒有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這些期刊的挑選標準究竟是什么,?針對這一點,,這些研究者決定采取一次“臥底行動”,。
他們通過電子郵件向360家期刊——120家疑似“掠奪性”期刊,、120家取自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的期刊和120家JCR索引期刊申請了編輯職位,。
他們的申請人是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資歷也不合格的研究者,,他們將“她”取名為Anna O. Szust,,在波蘭語中意為“騙子安娜”。
結(jié)果,,近50家“掠奪性”期刊和8家DOAJ期刊任命“安娜”為編輯——回復都在幾天之內(nèi),且沒有經(jīng)過任何審查。但沒有一家JCR期刊接受“騙子博士”的申請,。相比之下,,有48家JCR期刊,、45家DOAJ期刊和15家“掠奪性”期刊回復了“騙子博士”的郵件,,但沒有提供職位,。
問題遠超出調(diào)查范圍
“掠奪性”期刊由來已久,,這些出版商究竟造成了多大影響,甚至是否該將他們歸為“掠奪性”的做法,,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議。
而此次《自然》稱,,數(shù)家期刊“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利欲熏心”。它們只強調(diào)文章的重要性卻不保障文章質(zhì)量,,且這些文章還是從愿意付費出版的研究者那里搜集的。調(diào)查過程中,,不止一家期刊表示可以提成,,有一家還寫道:“我們很榮幸將您列為本刊的主編,您不需承擔任何責任,。”
甚至在臥底行動公開后,仍然有幾家期刊在網(wǎng)站上將“騙子博士”掛為編輯委員會成員,。
這次臥底行動被認為是針對疑似“掠奪性”期刊,,有質(zhì)量篩選的開放獲取期刊和經(jīng)常被引用、有影響因子的期刊首次系統(tǒng)性比較,。《自然》則希望,,通過該調(diào)查能提醒學界關注這些不控制質(zhì)量的期刊。
然而,,僅有關注本身是不夠的,,臥底行動成員表示,,關鍵要降低此類期刊的吸引力,,那些獎勵學者發(fā)表論文的人也必須評估所發(fā)表期刊的質(zhì)量,。
這項臥底行動事先獲得了倫理審查會的批準,。但科學家選擇不公布這360本期刊的名稱卻另有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怕人們混淆,,因為很多“掠奪性”期刊會有意選擇與優(yōu)質(zhì)期刊相似的名稱,;另一方面則是團隊相信,,問題期刊的范圍其實遠超過他們所調(diào)查的這些。(記者 張夢然)
編輯:梁霄
關鍵詞:騙子 博士 編委 黑幕 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