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學生讀朱自清名篇質疑"父親"爬月臺穿鐵道違反交規(guī)
孩子們?yōu)楹尾桓袆恿?/p>
王紫研
近日,,讀到一篇中學教師的文章,,說到給學生講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時的困惑:盡管講得聲情并茂,學生卻似乎不為所動,,反而對文中的父親費力攀爬月臺,、穿過鐵道、最后捧回幾只桔子的舉動提出質疑,,“這是否屬于違反交通規(guī)則,?”
無獨有偶,還聽一位語文老師講過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動的一件事》為題給學生布置作文,,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作文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于是問學生,,難道沒有更讓你們感動的事嗎?學生紛紛搖頭,,她還不甘心,,循循善誘道:“生病時,父母有沒有連夜送你上醫(yī)院,,通宵守護著你,?學習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邊……”這回下面活躍起來,,大部分說有過,,“那你們不感動嗎,?”課堂霎時又靜了下來,忽然有學生說“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呀”,。
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動”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認識偏差?孩子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師長不再言聽計從,、全盤接受,這也許并非壞事,。作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成長起來的新世代,,他們對信息的掌握、對事物的理解,、對新知的接受,,常常令父輩自嘆不如。但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體認,卻也令長輩唏噓不已,。是孩子的感情之弦“松”了嗎,?
時代的改變,為孩子們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環(huán)境,。網(wǎng)絡購物,、外賣服務等新興業(yè)態(tài)的勃興,讓生活簡便到只需動動手指,,家長用辛苦包裹“愛心便當”反而顯得不合時宜,;微博、微信等通訊工具的發(fā)達,,將感情傳遞變得言簡意賅,,“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顯得費勁又多余,;父母長輩“獨寵一人”,,讓不少孩子對接受別人的付出心安理得。這些生活境況之改變,,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苦味”感同身受的體驗,;無遠弗屆的互聯(lián)網(wǎng),也讓孩子們難以感受曾經(jīng)的分別所承載的牽掛與不舍,。所以,,他們難以理解父親面對一道月臺時的艱辛酸楚,無法體會這微胖背影,、寥寥話語中所承載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也在不斷壓縮著感動生發(fā)的空間,。在匆忙的腳步中,,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身邊正在上演的動人場景;在現(xiàn)實的壓力下,,也越來越?jīng)]有時間和耐心去細細品味正在經(jīng)歷的深情,。有時,甚至連大人的精神世界也變得遲鈍,,自然難以傳導給孩子對情感豐富而微妙的體驗,。更何況,還有一些家長將親情關系簡化成金錢與商品的直接交換,,放松了對孩子情感世界的觀照與引導,,如此,,又怎能奢望孩子們擁有豐富的情感觸角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讓孩子擁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讓他們擁有易于感動的心,。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需要為孩子營造生發(fā)感恩之心的土壤,積極培養(yǎng)孩子觀察生活,、體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識??萍嫉陌l(fā)展帶來的不應是人情的冷漠,,物質的富足激發(fā)的不應是感情的貧瘠。不讓愛的“背影”踽踽獨行,,就需要大人和孩子們一起,,擊破心中的“壁壘”,找尋失去的感動,。
編輯:梁霄
關鍵詞:學生 朱自清 質疑 月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