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敦煌壁畫:從具裝鎧到火藥 古人打仗裝備有點嗨
春節(jié)返程前夕,,敦煌研究院專職講解員田鵬再次接受本報的專訪,,繼續(xù)為讀者擺一擺關于敦煌壁畫的龍門陣。
敦煌4.5萬平方米的壁畫,被學者譽為是“墻壁上的圖書館”,,因為壁畫中有不少人物,、故事、器物都能在真實的歷史中找到印證,。
你可知道古人打仗還有“重型坦克”,,能在刀光劍影中突出重圍,殺出一條血路,?
你能想到傳說中莊嚴威武的護法天王,,居然頭戴虎頭帽,感覺自己萌萌噠,?
還有這樣的傳說,,即將遭受大辟刑(即斬首)的死囚,默念幾句“觀音菩薩”,,就能讓劊子手的刀斷成7截,?
一千多年前,古人掌握了不少黑科技,,琉璃盞、火藥槍,、冶鐵技術會不會讓你產(chǎn)生穿越的感覺,?
“有天我在成都博物館里閑逛,無意間發(fā)現(xiàn)有些敦煌壁畫的一隅,,展示了關于古代軍事,、科技、經(jīng)濟,、民俗,、衛(wèi)生相關的細節(jié),非常生動,,耐人尋味,。”跟隨著田鵬的講解,,觀眾可以走進一個你不知道的敦煌世界,。
胡人馴馬俑
看武器
具裝鎧:古代“重型坦克”
在這次敦煌藝術大展上,8個原比例復制的石窟從敦煌運來成都,,讓蓉城市民身臨其境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這些洞窟里貼有國內(nèi)一流大師臨摹的壁畫,其中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還有一些“神還原”古代軍事實力的細節(jié)圖,,讓軍事迷們興奮不已。
例如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內(nèi),有一幅《五百強盜成佛》的壁畫,,講述了一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敦煌研究院資深講解員田鵬介紹,,這幅畫講述了古印度一個王國,有五百個強盜占山為王,,他們與官府分庭抗禮,。國王選派精兵強將去鎮(zhèn)壓,強盜戰(zhàn)敗被俘,,最后跟隨佛陀進山修行,,終于修成五百羅漢。
在官兵與五百強盜激戰(zhàn)的畫面中,,觀眾可以看到官軍是裝備精良的騎兵,,而強盜則是很簡陋的步兵。
解說中,,田鵬打開隨身攜帶的手電,,照射在壁畫上,只見這些騎兵的戰(zhàn)馬都身著鎧甲,,從圖形上來看是重鎧,,叫做“具裝鎧”。自東漢末年開始,,具裝鎧就是重型騎兵的標配,,它將戰(zhàn)馬從頭到腿的位置全部用重型鎧甲包裹起來,以保護戰(zhàn)馬不受傷害,,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
史書記載,具裝鎧非常昂貴,,甚至成了當時戰(zhàn)力,、軍力的一個衡量標準。
譬如在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zhàn),,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曹操曾經(jīng)在《軍策令》中對比了自己和袁紹的戰(zhàn)斗力:“本初(袁紹)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边@句話是說,袁紹豪氣十足,,他自己窮得叮當響,。
在田鵬看來,,身著具裝鎧的騎兵,就相當于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坦克裝甲部隊,,騎手和戰(zhàn)馬都被鎧甲包裹,,可以橫沖直撞,非常厲害,。
盡管如此,,但是具裝鎧在隋代開始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種裝備價格非常昂貴,,二是隨著戰(zhàn)爭的發(fā)展,,軍事家的戰(zhàn)術也發(fā)生了改變,這種重裝騎兵已經(jīng)無法適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改為輕騎兵為主,。
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耐人尋味:壁畫中一名騎手的腳上有根細繩,這個不起眼的小物件發(fā)揮了馬鐙的作用,。中國古代早有騎兵作戰(zhàn)的歷史,,可是馬鐙這個騎馬必備的“神器”卻出現(xiàn)得很晚。有趣的是,,在與敦煌大展同時開展的絲路文物特展上,,一件胡人馴馬俑上也有馬鐙。
漢代的時候,,漢族人和匈奴人持續(xù)作戰(zhàn),,騎術強大的匈奴人將漢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割地賠款,。但是到了漢武帝,他勵精圖治,,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最終打敗了匈奴人,因素之一就是使用了馬鐙,。
此前,,漢人騎馬只有馬鞍,騎兵坐于馬鞍上重心不穩(wěn),,瞻前顧后,,很容易摔下馬。但有了馬鐙就大不一樣,,騎兵的雙手得以解放,,和戰(zhàn)馬的配合更為默契,戰(zhàn)力就大大提升了,。
頭戴虎頭帽的護法天王。
看頭飾
虎頭帽:護法天王萌萌噠
如今一提及虎頭帽,首先想到嬰幼兒佩戴,,虎頭虎腦,,特別可愛??墒?,你能想象一個威武雄壯的天王頭戴虎頭帽的“反差萌”嗎?
走進榆林25窟,,在這幅《彌勒經(jīng)變》圖中,,佛教中的護法天王頭戴虎頭帽,身穿鎧甲,,莫名地增添了一種喜感,。
虎頭帽最早在中國出現(xiàn),源自佛教的天王畫像或塑像,,它們沿著絲綢之路,,隨著佛教自西向東地傳播而來到我國。那么為何要用虎頭呢,?
當時在古印度有很多希臘人建構的殖民國家,,希臘人的造像技藝舉世聞名,建構殖民國家以后,,為了統(tǒng)治當?shù)厝?,他們幫助當時已經(jīng)在印度流行的佛教信徒建造了這些佛像,塑立了佛教的形象,。
如果我們對佛教追根溯源,,就會發(fā)現(xiàn)最初釋迦牟尼在世和涅槃的時候,佛教不主張立像,。推及原因,,一是釋迦牟尼不主張偶像崇拜,二則可能是當時的造像技術不過關,,造出的佛像不能傳神,,有損佛的形象。
當時,,為了展現(xiàn)佛的形象會用一些其他的形象代替,,比如刻一棵菩提樹象征釋迦牟尼成佛。后來當希臘人的殖民國家建立以后,,他們利用自己成熟的造像技藝,,幫助佛教徒塑立了佛的形象。從一開始對希臘神像的照搬照抄,,到后來形成了獨特的印度式造像風格,,印度本土工匠技藝日漸熟稔,,吸收融合了外來藝術。
這幅壁畫里護法天王的形象,,與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很相似,。神話故事中,赫拉克勒斯殺死過九頭怪物,,捕捉過狂暴的公牛,,拯救過受難的普羅米修斯,完成了號稱不可能完成的十二件大功,。由于獅子在佛教中是一種瑞獸,,釋迦牟尼出生時就坐的是獅子吼,當這種藝術傳入中國以后就要進行改造,。這時,,在中國和印度流傳的對老虎的崇拜暴露無遺,在軍隊中尤甚,,老虎是勇士的象征,,很多軍事形象都有“虎”的意象,比如“虎將”,、“虎符”等等,,虎頭帽也就應運而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初,,戰(zhàn)亂頻繁,小孩子的成長十分不易,,家長害怕孩子過早夭折,,將這種本是軍人佩戴的虎頭帽戴在孩子頭上,代表了祈求孩子順利長大,、驅(qū)邪避災的寓意,。于是,虎頭帽在民間流行起來,。
這個洞窟開鑿于唐朝中期,在敦煌歷史特殊,,史稱“吐蕃時期”,。吐蕃軍中有一種獎勵軍功的形式,叫“大蟲皮”,,驍勇善戰(zhàn)的武士可以身披老虎皮,,是勇士的榮譽象征。
綜上所述,,這樣可愛的虎頭帽出現(xiàn)在護法天王身上,,也就不足為奇,。
供養(yǎng)菩薩手中的琉璃盞,,是古代的黑科技之一。
看法器
觀音咒:死到臨頭菩薩救
走進莫高窟盛唐第45窟,,墻壁上的《觀音經(jīng)變圖》,,展示了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的故事。畫面正中跪著一個死囚,,馬上就要被砍頭了,,他后面身穿白色衣服的獄卒,用繩子綁著死囚的雙手,,用力地向后拉,,前面穿紅色衣服的獄卒用繩子綁著死囚的頭發(fā),使勁兒往前拉,,這樣死囚的脖子就伸出來了,。千鈞一刻之際,劊子手手舉大刀,,手起刀落就要砍下死囚的腦袋,。
這樣的斬首圖有一個專有的名字,叫做大辟圖,?!按蟊佟笔侵袊糯鐣谭ó斨械摹拔逍獭敝唬Z出《書·呂刑》:“大辟疑赦,,其罰千鍰,。”古代刑法設立了五種肉體上的刑罰,,叫做“五刑”:第一是墨刑,,即在罪犯臉上刺字,作為標記流放,;第二是劓刑,,割掉鼻子,電視劇《羋月傳》中楚懷王寵妃鄭袖設計陷害魏美人,,使其遭受此刑,;第三是臏刑,去掉膝蓋骨,,戰(zhàn)國兵法家孫臏因此得名,;第四是宮刑,最后一個是危及生命的大辟,,即斬首,。
為什么會在敦煌壁畫里出現(xiàn)大辟圖呢,?田鵬解釋,因為佛經(jīng)中講了,,死囚只要心生悔改,,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如同神奇的咒語一般,,觀世音菩薩就會趕來解救,。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菩薩把刀變成了七截,,齊柄而斷,,斷刀當然就不能殺死人。
這是《觀音經(jīng)變圖》中宣傳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一個事例,,不過史書中確實出現(xiàn)了這樣的記錄,。在明代惠康野叟的《識余》一書中,“說異”一節(jié)就記載了一個離奇的案子,。話說明朝有個陸暉的蘇州人犯罪當斬,,受刑時,劊子手揮刀在他的脖子上連砍三刀,,他的脖頸連一點兒血也不見,,只有3個刀印。于是監(jiān)斬官上前詢問,,陸暉說自己坐牢之后心生悔改,,讓家人送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自己每天早晚朝拜,,于是受菩薩保佑,。監(jiān)斬官將信將疑,逐層向上匯報,,皇帝認為這是神跡,,宣揚觀世音菩薩在勸人向善,于是將其釋放,。這件明朝時候發(fā)生的異事,,和壁畫出奇地吻合。
壁畫中不僅有唐代的刑罰,,還有西域的監(jiān)獄,,和中原內(nèi)地的監(jiān)獄特點迥異。中原監(jiān)獄以磚石結構為主,,而壁畫中的監(jiān)獄墻上卻是條條道道。這是當時敦煌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夯土墻,,修建時先鋪上一層土,,夯實,,層層打夯建構而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實習生陳虹伊攝影報道
具裝鎧,,就是重型騎兵的標配,,它將戰(zhàn)馬從頭到腿的位置全部用重型鎧甲包裹起來。
榆林第3窟冶鐵圖(圖片來自敦煌研究院)
編輯:陳佳
關鍵詞:敦煌壁畫 從具裝鎧到火藥 古人打仗裝備 有點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