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藝術市場冷淡期為什么展覽反而更加活躍
回顧2016,展望2017——來談談展覽,。
一般來說,,藝術市場會影響展覽的數(shù)量和質量。但對于2016年來說,,卻恰好相反,,藝術市場雖然不景氣,但是展覽活動卻異?;钴S,。
政府出資,美術館快速蛻變
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政府出了一些錢,。國家藝術基金、“一帶一路”等文化專項資金的積極注入,,帶動一批展覽的出現(xiàn),。這里面既有公立美術館,也包括民間機構,、學院及畫廊的展覽項目,。
“中國抽象藝術群展”現(xiàn)場
其次,有目共睹,,近年來公立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展覽正在辦活,、辦好。在國家政策支持和社會高度關注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開發(fā)向文博IP轉型,。而展覽作為博物館與觀眾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涌現(xiàn)出新的策展模式,,博物館正在打破圍墻走向社會,。另外,非常難得的是,,以蘇州博物館為首的一些博物館也開始舉辦優(yōu)質的當代藝術展覽,。
私人美術館方面,上海的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北京的紅磚美術館等,在過去一年,,都帶來了一系列重要性的展覽,,同時在引進海外藝術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幾乎每一次的展覽都會成為一個話題。
埃利亞松展覽“無相萬象”現(xiàn)場
雙年展,、三年展遍地開花,!大部分還是政府背景,從城市發(fā)展的角度,,帶動區(qū)域經(jīng)濟,,不僅一線、二線城市在辦雙年展,,三線的城市如銀川,、東莞、烏鎮(zhèn),、敦煌等不少的地方也都在搞雙年展,、藝術節(jié)。很多雙年展成為一種節(jié)慶式的活動,,帶動藝術走向公眾化,。
上海雙年展現(xiàn)場
第三屆今日文獻展展覽現(xiàn)場
最后來看畫廊方面。市場不好,,畫廊亦不能坐以待斃,。更多的畫廊開始打破傳統(tǒng)類型的繪畫展,活動,、現(xiàn)場多了,,作品不好賣,但人氣不能減,。
跨媒介成主流 展覽面貌多元化
再來看看展覽所呈現(xiàn)的藝術面貌——
首先過去一年,,是展覽的全面跨媒介化的一年。裝置,、影像,、多媒體取代繪畫成為了展覽——特別是大型展覽的主流。具有互動氣氛的行為,、演出,、現(xiàn)場受到年輕受眾的歡迎。
以虛擬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不僅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實現(xiàn)方式,,也帶動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思潮,媒體藝術,、生物藝術等冷門的前沿藝術形態(tài),,帶動藝術創(chuàng)新思維,大大擴張傳統(tǒng)藝術邊界的同時,也為傳統(tǒng)的藝術收藏模式帶來的新難題,!
“北京媒體雙年展”現(xiàn)場
吳玨輝展覽”比特宮“現(xiàn)場
陳天灼展覽“自在天”現(xiàn)場
雙年展以及大型群展方面,,藝術怎樣面向公眾?是更加追求與全球同步,,還是更多的立足于本土?是高大上,,還是接地氣,?這些也成為一個討論的熱點。
回顧性的展覽越來越多,。90年代的當代藝術開始進入歷史觀察的視野,,如何從這些回顧性的展覽當中打撈和挖掘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個如何建構當代藝術學術脈落的問題,,需要藝術與歷史的雙重專業(yè)性,。除了學術型的回顧展,一些重要的藝術家近年來舉辦手稿展成為一種“流行”,,從別樣的角度重溯個人史,。
OCAT北京“關于展覽的展覽”現(xiàn)場
作為傳統(tǒng)展覽的主流類別,繪畫在過去一年當中,,此起彼伏,,相當分裂。無論是從展覽的數(shù)量及品質,,還是一,、二級市場的表現(xiàn),似乎都在預示著具有一種繪畫的“回歸”,?從近一年多來有關“壞畫”的潮流,,深入到繪畫本體的討論,繪畫一方面遠離了社會學符號,,朝向個人化表達,。另一方面,無論是從過去幾年水墨熱還是抽象熱,,繪畫不再能以類別而論,。多元化的角度與趣味,帶來了繪畫觀念上的“新綜合”,。從另一側面表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進行藝術史補課的過程,,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藝術的理解終于不僅僅停留在作品的觀念,、體量,、題材、新媒介,、價格,、市場等因素,,而是開始回到藝術語言,藝術本身甚至藝術史,,去追尋屬于一件作品真正的價值,。
王興偉展覽”榮與恥”現(xiàn)場
最后,值得一說的是,,展覽之所以越來越多,,意味著當代藝術的生產(chǎn)能力實際上加強了,過去只有專業(yè)的畫廊,、美術館就才可以辦展?,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也可以辦一個展覽,。這就好像是過去只有專業(yè)的雜志,、報紙才叫媒體,現(xiàn)在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只要有想法,,就會受到關注。
編輯:陳佳
關鍵詞:藝術市場冷淡期 為什么展覽 反而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