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隨著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順利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已有39個項目成為世界級非遺,,占世界非遺名錄的1/10,。自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短短十幾年間,,我國的非遺保護已從濫觴走向成熟,在國際規(guī)則和目標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學者正在對上海青浦田山歌進行田野調查 施博文攝/光明圖片
柬埔寨小觀眾們對泉州提線木偶充滿好奇 范晉陽攝/光明圖片
由上至下,,戰(zhàn)略安排
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高度重視,是我國迅速成長為“非遺大國”的重要保證,。近年來,,我國為非遺保護制定了系列文化戰(zhàn)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緩,、由表及里,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自2005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國大普查,成系統(tǒng),、分門類對非遺項目進行登記和保存,。長達5年的普查工作深入到傳統(tǒng)村落和社區(qū),基本摸清了散落于民間的非遺“家底”,。據統(tǒng)計,,參與這次普查的工作人員達50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115萬人次,,拍攝圖片477萬張,,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多件,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這種全面,、快速的搶救,使很多瀕臨滅絕的活態(tài)遺產得以批量保護,。
之后,,保護工作進入平穩(wěn)而有序的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初步形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文化機構設立了保護非遺的專門部門,,21個省在文化廳都有非遺處。非遺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大量展開:建立非遺資源檔案,,對區(qū)域非遺項目整理,、研究、出版和利用,,建立非遺數據庫,,深度、系統(tǒng)地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2011年公布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yè)的里程碑;從此,,我國的非遺保護有了法律的保駕護航,。
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近些年,,針對很多非遺項目因不能適應現(xiàn)代生活而傳承困難的窘境,,政府提出了“生產性保護”“恢復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理念,力求讓非遺真正做到“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2016年,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牽頭,,在新疆哈密設立首個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請國內知名設計公司和美術類的頂尖高校為傳統(tǒng)哈密刺繡設計符合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產品,然后推向市場,。其中,,帶有哈密刺繡的發(fā)燒友耳機熱賣,瞬間售罄,,之后大批訂單讓維吾爾繡娘們忙得不亦樂乎,。在2016年的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青海省果洛州近200種特色文化創(chuàng)意手工藝品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參觀和購買,,最終成交額達2.3萬元,。
“整體性保護”的理念,與國際上《公約》中的“社區(qū)”概念相一致,,都強調讓保護對象在其產生的環(huán)境中生存,,提倡非遺項目和特定環(huán)境一起保護。我國目前唯一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優(yōu)秀實踐名冊》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yǎng)計劃”,就是木偶戲表演者與社區(qū)民眾廣泛參與,,從而培育出木偶戲生存土壤的范例,。因人們娛樂方式的轉變,加之木偶戲表演技法復雜,,所以年輕人學習,、傳承意愿大幅下降,,成為世界性的難題,。而福建泉州提線木偶劇團、漳州布袋木偶劇團,、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秉持“整體性保護”的理念,采用“百場木偶進校園”,、舉辦“國際木偶節(jié)”等方式,,讓木偶“進課堂、進校園,、進社區(qū)”,,讓年輕人對木偶戲感興趣,并將木偶戲藝術融入到當地民俗與節(jié)慶活動當中,,有效改善了木偶戲的生存環(huán)境,,促進了其保護傳承。
學術研究,,精準保護
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少不了學術研究的貢獻。
近年來,,全國各地方高校及專業(yè)學術機構開始對這些早先并不受重視的民族民間文化開展研究,,范圍之廣、研究之深入,,史無前例,。其中,很多專家學者擁有人類學,、社會學的學科背景,,研究方式也是他們最熟悉的田野調查,可以說,,他們以最專業(yè)最熟練的方式,,對各地域非遺進行系統(tǒng)調查、研究與整理,。如: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收獲頗豐;山西晉中學院晉中文化生態(tài)研究中心,,對以山西平遙古城為案例的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開展了長年的研究,。正是得益于學術的參與,人們對非遺的生態(tài)價值和文化內涵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護起來也更具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
民間的非遺傳承人和傳承人群是非遺保護的關鍵。在政府和學術機構的指導下,,許多傳承人開始意識到自身擁有非遺技藝的重要性,,非遺在幫助他們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于其文化屬性的認識,。雖然在傳承過程中還會遇到后繼無人,、收入不高等問題,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擁有堅持下去的信念和自我創(chuàng)新的理念,,在國家、企業(yè),、民眾都尊重,、致力保護非遺的大環(huán)境下,傳承人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傳承方式,。
中國經驗,,引發(fā)關注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獨特的“中國經驗”引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自2011年至今,,成都已經舉辦了五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并在第四屆非遺節(jié)上達成了非遺領域著名的成果文件《成都展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亞太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從2012年開始,陸續(xù)在一些國家開展培訓活動,,幫助它們提高非遺保護水平,。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類中心第三屆聯(lián)席會議在貴州召開,201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成果框架專家會在北京召開,。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表明國際社會已經充分肯定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的舉措;而會議類型向政策制定方面傾斜,,表明我國正從單純的非遺保護參與者,,向引領非遺保護國際導向的方面發(fā)展。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培訓師愛川紀子所說:“我驚訝地看到,,中國的非遺保護事業(yè)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并正以更好的勢頭向前發(fā)展著,,甚至引領著亞洲乃至世界多國非遺保護理念與經驗的革新?!?/p>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也多次在各種場合高度評價我國為世界非遺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認為我國非遺保護在增強社區(qū)身份認同、提升社區(qū)凝聚力,、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在非遺保護的道路上,已經走出了一條國家重視,,民間學術研究機構,、企業(yè)、傳承人與傳承人群,、民眾高度參與,,共同進行保護的中國之路,,并形成了很多先進的保護理念,,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正為世界非遺保護事業(yè)提供著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 二十四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