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王維前期積極后期消極是誤判
在文學(xué)史中,,王維生平思想的分期,,被簡單化地用張九齡罷相為界分為前期與后期,,進而又有前期樂觀浪漫而作激憤詩邊塞詩,、后期熱情全為禪吞噬而作山水詩等說法云云,。其實,,只要稍稍靜下心來細讀王維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不準確的,。王維前期就積極入世嗎,?王維21歲被貶濟州,直至35歲知遇賢相,,十四五年間近乎銷聲匿跡,,多賦閑隱居,這顯然不可用“積極”來解釋,。王維在張九齡罷相后就消極一蹶不振了嗎,?這更是誤判。然而,,學(xué)界則多有這樣的認定,。
開元二十五年(737)夏,張九齡貶荊州,。王維寄詩張相云:“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寄荊州張丞相》)詩中確有意欲退隱的消極情緒,。這可能就是界定王維在張九齡罷相后一蹶不振的依據(jù)吧,。但是,詩中有此想法,,不等于現(xiàn)實中就真是如此,。根據(jù)歷史記載,張九齡罷相后,,王維曾三次受命出使,,這可以作為判定王維在張九齡罷相后沒有一蹶不振的重要史料。
王維的第一次出使,,是在張九齡被貶荊州后不久,。張九齡夏天被貶,王維是年秋出使西北,。關(guān)于王維此次出使的時間,,學(xué)界基本上沒有異議。清人趙殿成《右丞年譜》曰:“開元二十五年丁丑,,(王維)為監(jiān)察御史,,在河西節(jié)度幕中?!睆埱迦A《王維年譜》和陳鐵民《王維年譜》,,都認可這個說法。而在王維出使的緣由上,,則多認為是由于張九齡罷相,,王維政治上受排擠、受牽連,,或者為避難,。張九齡外放,王維在詩中表現(xiàn)出隱退的意思,,這是實情,,但也不是非去邊地才是避難也才可避難的。勞軍歷來都是朝廷重臣或者皇帝親信的工作,,王維出使西北勞軍,,顯然不能誤讀為加害性質(zhì)的“支出”或“左遷”,反倒可以理解為朝廷的一種信任與重用,。王維出使時期的詩寫得意氣風(fēng)發(fā),,氣勢超邁,正是對這種信任的回報。
王維的第二次出使,,是在開元二十八年(740),,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選,。殿中侍御史官階不高,,但職權(quán)不小,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及京畿糾劾,。唐政府的“南選”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朝廷派員知南選,也是件很慎重的事情,。王維能夠去銓選,,是其積極有為的勝出。王維“知南選”,,估計行程約為一百天,,雖然沒有多少存詩可以細讀,但從其行蹤看,,作為“欽差大臣”的詩人,,完全沉浸于精神愉悅中,而有《漢江臨眺》可以為證,。
王維第三次是出使榆林,、新秦兩郡。天寶六年(747),,王維遷為庫部員外郎,,從門下省轉(zhuǎn)兵部,主管武庫等事,。關(guān)于此行,,史焉不詳,王維自己也沒有什么詩以紀行,,似是一次考察性質(zhì)的問邊,。
王維的三次出使,皆發(fā)生在張九齡罷相之后,,亦即其人生與思想的“后期”,,這說明張九齡罷相后,王維非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一直在政府中樞工作,,其官階也穩(wěn)步上升。王維后期詩也沒有完全逃避現(xiàn)實,,王維十八九歲時就有了《老將行》等一批邊塞詩,,而其最能夠表現(xiàn)盛唐氣象、也最有思想境界的邊塞詩則寫作于后期。其寫于出使西北時的如《使至塞上》《出塞作》《隴西行》《隴頭吟》等,,洋溢著強烈的英雄主義意識和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超強的功名自信心和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一掃其早期邊塞詩的哀怨與沉郁,。王維寫作于天寶年間的邊塞詩,,皆是官居長安而以送別詩為觸發(fā),如《送張判官赴河西》《送平澹然判官》《送劉司直赴安西》《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送韋評事》以及《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送陸員外》等,,“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更是充滿了自豪感與幸福感,。晚年的王維半官半隱,,忽官忽隱,即便是其丁憂隱居輞川,,甚至是陷賊后復(fù)出,,其詩也不是一味消極。
文學(xué)史簡單化地將王維一生界定為前期積極后期消極,,是一種誤判,。這種以張九齡被罷為界的分法,是缺乏充足根據(jù)的,。
(作者系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王維 前期積極 后期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