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成都琴癡抱著元代老琴到醫(yī)院做CT檢查
素衣,,簡裝,。一人,,一琴,。
身著唐裝氣度莊嚴的男子,,端坐撫琴,。一聲低沉悠遠的聲響,,飛出指尖,。等待中稍嫌人聲浮躁的詩會現(xiàn)場,頓時沉靜無聲,。眾人屏住呼吸,,側(cè)耳傾聽。男子兩手蹁躚在琴弦上舞動,,繼而淺吟低唱,,人與琴和,手與弦和,,如入無我之境,。他的吟唱有似川劇清音之韻味,又兼古詩的音律,,拙樸而動人,。曲畢,素衣男子神定氣閑緩緩起身離開,,臺下眾人仍如癡如醉沉迷于余音裊裊的美妙之中,。
趙彌與古琴
趙彌正在調(diào)試古琴
撫琴者,趙彌,。畫家,。
趙彌為人低調(diào),最近幾年畫家圈子里的人才知曉他彈得一手好琴,。孰知,,他與古琴的因緣早在30年前就開始了。
琴緣
家學(xué)淵源 受祖父影響愛上古琴
學(xué)會烹飪一道新料理,,學(xué)會用80年代的膠片機給貓咪拍照,,學(xué)會某個手作,然后立馬配個圖發(fā)朋友圈,,“新技能get√”,,這是當下不少青年顯擺“文藝范”的基本方式。你可知道,,古代文藝青年修身的基本技能是——琴,、棋、書,、畫,。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賦予的風(fēng)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而位居“四藝”之尊,。
古琴上的題刻
人言奏古琴可以通仙,,趙彌身上也多少帶了點“仙氣”。他不僅會彈琴,,同時也會制琴,。他的繪畫橫跨傳統(tǒng)水墨和當代藝術(shù)兩界,他一直潛心研究中醫(yī),,最近還開發(fā)出了能滋潤發(fā)質(zhì)的皂角洗發(fā)水,。
趙彌不太在意別人將自己定義為“畫家”抑或是“琴師”:“現(xiàn)在的藝術(shù)家應(yīng)該是全方位的,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個標簽,?!痹谌ムl(xiāng)畫意村的寓所,,趙彌將自己與古琴之間的故事娓娓道來,。
趙彌,成都人,,祖父趙蘊玉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堪稱四川近代國畫界泰斗之一。祖父那個年代,,書香門第家里都會張掛或擺設(shè)一張琴,,以作雅趣。祖父平素喜歡撫琴,,院子里很多小孩來聽,,他們總是聽一會就散了,而趙彌卻饒有興趣佇立聽上許久,,祖父很是欣慰,,“你真想要學(xué)琴,給你介紹個好老師,?!?988年趙彌師從蜀派古琴傳人喻紹澤外孫曾成偉,成為曾老師的五弟子之一,。
祖父曾收藏了五六張宋代到明代的古琴,,老爺子琴癮不小,每周都彈,。那時候古琴算冷門偏門,,了解的人很少。趙彌每周去九眼橋曾成偉的家里習(xí)琴,,每次一個半小時左右,。初始學(xué)《關(guān)山月》、《鳳求凰》等基礎(chǔ)曲目,,練習(xí)手指肌肉記憶,,繼而學(xué)更復(fù)雜的《高山流水》等,。但是趙彌現(xiàn)在彈琴,大多時間都不用譜,,完全即興演奏,,這便是古琴獨特、自由的特質(zhì),。
古琴承載了很多歷史,,對普通人來說具有一種神秘感,有些人自稱古琴大師,,彈琴時候故弄玄虛,,像是在練氣功,這種刻意神化古琴的方式,,很容易忽悠大眾,。趙彌眼里,古琴就是一個普通的樂器,,和其他的樂器沒多大區(qū)別,,它們都有著類似發(fā)音共鳴的科學(xué)原理。唯一不同的是,,古琴身上有著更為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今天的古琴成為了一個像普洱茶或是香道一樣的賣弄利器,趙彌喝了一口茶,,淡然說,,這是人們對古琴的誤解。
琴癡
匠心制作 帶元代老琴做CT檢查
習(xí)琴多年,,趙彌有了自己動手制琴的念頭,。中國歷來有“文人玩琴”一說,就像文人畫一樣,,制琴也分為“文人斫琴”和“工匠斫琴”,。制琴可以追根溯源,更了解古琴的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古琴就是兩片木板,天地一合,,利用中間的空當形成共鳴,,而后繃上弦,產(chǎn)生樂音,,形成琴曲,。但是,要制作一把上乘的古琴,絕非易事,。
趙彌從十幾歲彈到三十幾歲,,也一度以為古琴特別神秘,后來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古琴其實就是由一些枯燥的數(shù)據(jù)組合而成,,比如內(nèi)腔尺寸、外壁尺寸,,用什么膠,、用什么漆,漆用什么灰,、灰量用多少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對聲音變化有不同的影響,他越研究越有趣,,笑言:我彈了這么多年的琴,,有的琴聲彈出來好聽,有的不好聽,,原來是因為漆的厚度,。
2012年,趙彌的制琴之旅正式開啟,。
他從網(wǎng)上入手了一個浙江琴師所做的古琴半成品,解剖,,鉆研,。
自制的第一把古琴,趙彌認為就是入門級的DIY,,把買的那個半成品古琴作為試驗品,,不停改造,變化漆的厚薄以校正音色,。彈琴對趙彌而言心靈愉悅,,而制琴對他來說則是身體遭罪。他皮膚對漆過敏,,離漆近了身上就會紅腫起紅斑,。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一遍遍給古琴刷漆,,薄漆刷三遍,,厚漆刷七八遍,干了又磨掉一些,,以讓漆面光潔,。
古法制琴必須保證漆要是陰干,決不能讓琴曬到太陽,趙彌做琴的地方就是一個密閉的小房間,,連窗戶都沒有,。為了保證濕度,他在制琴過程中還不停地給地面灑水,。
2016年,,趙彌和合伙人一共生產(chǎn)出了首批二十張琴,他們在溫江有個木器加工廠,,首先將青桐木制作成初始的琴坯,,然后趙彌再親自進行磨漆、鑲嵌,、調(diào)音,、上弦等,各個程序皆一絲不茍,,制作完成一張琴的平均時間是一到兩個月,。為了讓自己制作的古琴能還原最地道的音色和形制,他還專門去故宮 博物院,、日本東大寺參觀那里的藏琴,。
制琴過程中趙彌干過的最瘋狂的一件事,是抱著自家的元代老琴去醫(yī)院,,用CT掃描的方式,,提取古琴最精準的數(shù)據(jù),成都沒有醫(yī)院愿意接這個特別的活兒,,趙彌最后是去閬中一家醫(yī)院才搞定的,。
琴心
音畫合一 潛心研究流派傳承
琴心如鏡,映照人心,。
琴藝,,是與人的精神境界相通的。
趙彌被稱為精通音樂和繪畫的“鬼才”,,兩者都是給人帶來感知沖擊,,只不過一個是聽覺,另一個是視覺,?!拔移綍r繪畫很多都是音樂在腦海的再現(xiàn)。當代藝術(shù)有種表現(xiàn)手法叫表現(xiàn)主義,,更是模糊了視覺聽覺感知的界限,,包括味覺和嗅覺都來參與這個作品,觀眾可以去摸,,去聽,。”
趙彌平時畫畫的時候,喜歡在工作室播放古琴曲,,一邊聽,,一邊畫;而他在彈琴的時候,,尤其奏《平沙落雁》,、《高山流水》這樣的曲子,他心中總會浮現(xiàn)出長卷式的山水畫,,這個感覺妙不可言,。
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xué),,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諸葛亮擺下空城計智退司馬懿,彈奏的《臥龍吟》也是給古琴抹上一層傳奇色彩,。在高山飛瀑之畔,,在古松老樹之下,古人總是會一邊撫琴,,一邊吟唱,,以求天人合一。
吟唱,,趙彌是自學(xué)成才,。趙彌覺得,不僅彈奏古琴需要唱,,就連朗誦詩歌也應(yīng)該用本地方言吟唱,“古人吟詩都是有唱腔在里面,,如今我們都是播音腔念詩,,千篇一律的,又有什么意思呢,?”
每當撫琴,,隨心所欲放歌,那時的他,,最是輕松自在,。
“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這句話在趙彌的琴藝生涯中被奉為圭臬,,彈琴和制琴之余,,他一直在梳理和研究古琴的歷史淵源及流派傳承。
研究古琴的歷史,,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清中國歷史的變遷,。春秋時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數(shù)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
關(guān)于蜀派古琴,趙彌沉下心細細研究,。從宋代開始,,關(guān)于古琴的文獻和信史逐漸完善,之后古琴在中國各地形成了各個流派,,蜀派古琴是由清代中期著名琴師張孔山創(chuàng)立,。
從張孔山到喻紹澤,再到曾成偉,,如今包括趙彌在內(nèi)的蜀派古琴傳人有數(shù)千人計,,雖然蜀派古琴發(fā)展到現(xiàn)在和以往的面貌有所不同,但有一個鮮明的風(fēng)格趙彌認為至今未變,,那就是史籍所記載的“蜀聲急躁”,。
“蜀派古琴可以說是舊時的搖滾樂,”趙彌這樣形容,。蜀派古琴聽起來和江南的浙派,、虞山派這些溫文爾雅的彈奏風(fēng)格不同,這可能和川人的潑辣有關(guān)系,,就像中國那么多菜系,,而川菜就是特別的鮮辣爽快,刺激味蕾,。
古琴七弦,,方寸之間有天地萬物。趙彌,,就沉浸在這個斫琴弦歌的世界里,,有滋有味地過著他的日常生活。
關(guān)于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漢民族傳統(tǒng)樂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
古琴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修的科目。
古籍記載琴的創(chuàng)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guān),,《琴操》載:“伏羲作琴,。”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2003年,,古琴藝術(sh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成都琴癡 抱著元代老琴 到醫(yī)院做CT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