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悼恩師王琦:不彎腰的人
丙申冬月,弟子適在南粵寫生,,由微信驚悉恩師王琦先生仙逝,,不勝悲痛。此時此刻,,我看那些南國的大榕樹懸垂著氣根,,就想起先生筆下的大樹,堅定地屹立在大 地上,,仿佛都是先生的化身,。先生身高一米八四,春天去看先生時,,他仍然腰不彎,、背不駝地與來人笑談、合影,。兩月之前,,先生咽部手術出院,弟子前去探望,,先 生清瘦了,,卻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因與王煒兄同屬馬,,議及屬相事,問先生是否也屬馬,??赡苁菬樞謱⑸吣昱c馬年相連而誤記,手書“我們是三匹馬,,三匹老 馬”,,先生即書“老馬識途,王琦,,百歲欠一”,。這才幾天,正思再去拜望,,不意噩耗傳來,,恩師西歸也。弟子此間正在廣東江門一帶,,拍得雞蛋花照片,,枝干若鐵 筆,,葉碩長濃綠,花微黃若蛋色,,百度查其性,,言此花孕育復活、新生之意,,遂意將此花以微信獻于先生靈堂之前,。我清楚,先生沒有走,,先生是安詳?shù)啬鶚劻恕?/span>
拉纖(版畫) 王琦
其實先生就是畫壇老馬,,一位識途的老馬。青年時代,,先生在上海求學,,上海美專圖書館記錄先生借書最多,知識指引他踏上為中華民族而藝術的征途,??箲?zhàn)期間, 先生在延安魯藝學習一期,,即在延安精神指引下返重慶從事抗戰(zhàn)美術,,一份《戰(zhàn)斗美術》的發(fā)刊詞提出“革命內(nèi)容,現(xiàn)代的形式”,,那激越的文字照見出他青年時代 的戰(zhàn)斗身影,。他從那個時代起就手操兩支大筆——一支丹青筆,一支史論筆,,兩支筆同時為中華民族而歌,,為人民藝術而戰(zhàn)。
先生的丹青之筆以黑白木刻最著,,他作為新興木刻第二代的代表性畫家之一,,以《冰天雪地中的游擊隊》《肉彈勇士》(皆1939年)為抗戰(zhàn)而高歌;又以《石 工》(1945年)等聚焦于下層人民最普通的生活,,其家鄉(xiāng)重慶街市之民眾,、嘉陵江上之船夫成為他最關注的藝術對象。新中國成立后,,一幅套色木刻《晚歸》成 為農(nóng)民最美的勞動之歌,。新時期的大樹系列、《都市交響》系列則是時代節(jié)律的表征,,他也像他畫中的大樹那樣將根深深地扎在中華大地上,,扎根在人民中,呈現(xiàn)著 不已的生命活力,。
先生晚年,,將木刻刀轉(zhuǎn)換為毛筆水墨,,一幅幅風格獨異的焦墨重彩水墨畫自筆下流出。參天大樹伴著夕陽下的長影,,大江浪花偎依著峭壁山崖,,都是他的情語和人格 化身。他謙遜地不稱這些作品為中國畫,,而恰是地地道道的木刻家的水墨,。他的行書、草書也那么剛勁有力,,就像捏刀向木般地力透紙背。民族文化的修行豐富了先 生的夕陽紅人生,。
先生同時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美術史家與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1978年,我懷揣先生的大作《新藝術論集》走進了中央美院的大門,,美術史系從版畫系請來先生為 我和杜哲森任導師,,先生如慈父般的教誨,使學生銘記在心,。其后我又讀到先生歷年著述《美術筆談》《藝術形式的探索》《畫壇漫步》《論外國美術》《藝海風 云》《理論·批評》及《文集》七本和多種書畫集,。近年,先生的《全集》也正在編排中,,真是著作等身了,。這其中較少為人知的是他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主持 《外國美術史》和《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的編寫。我讀過那本油印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講義,,他在這本講義的正面,、反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校改、補充文字,。最令 人扼腕的是,,他“文革”前的學術報告《藝術形式的探索》,這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艱難歲月里,,無異于一把敢于講真話的利劍,。1964年,城市社教剛剛開 始,,此文卻在中央美院的大禮堂里后來又在《美術》雜志上遭到了批判,,他的辯證觀點被誣為“否定馬克思主義美學”“宣揚資產(chǎn)階級形式主義的藝術觀”。先生骨 頭硬,,不隨風倒,,原本是位堅持真理、堅持藝術規(guī)律不彎腰的人,。他在回憶錄里仍然堅持著他的辯證觀點,,不與誣言者同流,。但卻坦誠地承認對印象主義批判之不 妥,1979年曾讓我?guī)畔蛞晃缓贾莸睦辖淌诒硎厩敢?。這就是先生的為人,、為藝之道,他是高人,,也是直人,。
先生晚年,在那個復雜的年代臨危受命擔任中國美協(xié)黨組書記兼副主席,。人或以為那是一個極“左”的差事,,但先生卻那么講辯證,他總是力圖將藝術的方向與藝術 的規(guī)律統(tǒng)一起來,,又明確地主張:“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吸取傳統(tǒng),,用中國人的眼光來學習外國?!睂τ诋敶鲁泵佬g,,先生也主張用其現(xiàn)代的形式,表達中國人民喜愛 的內(nèi)容和情思,。
退休之后,,先生仍然手操兩支大筆,理論指導著實踐,,實踐豐富了理論,。他依然關注著中外大事、美術動向,,回答晚生們的疑問,,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做學生的堅強后 盾。有一次為了給先生撰文,,問及幾十年前外國報刊對先生的報道,,先生舉手便將那本雜志從書架高層取出。學生又問及民國三十一年在重慶舉辦的第三次全國美 展,,先生又將彼時的一摞剪報交給我參考,。憶及1978年考取先生門下讀研,先生曾將數(shù)本講義,、報刊交給我使用,,他也正是為了培養(yǎng)后學,把這些資料保存下 來,。正如其言:“人活著是為了給,,不是為了取?!?006年,,先生又把自己的版畫,、素描,先生保存的外國美術作品八百余件捐給國家,。他的心里始終是整個中 華民族的文化,,他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時代驕子,,永遠是弟子學習的榜樣,。
巨星隕落,火花不息,。先生正直的學風永遠活在我們心里,,他是鳳凰涅槃般地再生了。
(作者為美術史論家)
編輯:陳佳
關鍵詞:悼恩師王琦 不彎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