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這碗面條4000歲了:因地震保留到現(xiàn)在
一碗面條因地震保存4000年
2002年,,在青海喇家遺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一個直徑20厘米左右,,高10余厘米的倒扣陶碗,。隨著考古人員將陶碗掀開,4000年前的面條重見天日,。
這碗面條屬于細面,,長約50厘米,直徑約0.3厘米,,看起來細細黃黃的,,很像中國西北部小麥粉做成的拉面。由于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質覆蓋,,這碗4000年前的面條才得以保存下來,。
一碗面條因地震保存4000年
據(jù)了解,當陶碗出土時,,面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齏(jī 意:細,、碎)粉。經(jīng)科學分析,,這碗面條是由小米做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小米是沒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條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什么樣的手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面條,,目前他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考究。
追溯歷史:
是誰將這碗面條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遺址為人們講述了一個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在現(xiàn)青海民和縣喇家村附近,一個數(shù)十人聚居的部落正聚在一起吃飯,,突然間一場大地震將所有房屋摧毀,,而伴隨而來的泥石流將所有人埋在了一起……
一碗面條因地震保存4000年
“喇家遺址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史前災難現(xiàn)場?!弊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指著喇家遺址現(xiàn)場圖片說,,遺址被發(fā)現(xiàn)時,,數(shù)座房屋內保存著因遭遇災難而突然死亡的人骨,。
朱乃誠告訴記者,有一位母親佝僂著身體,,張開雙臂緊緊抱著孩子,,“那種舐犢情深的感情甚至可以穿越幾千年來到我們面前?!?/p>
此前的常識,,中國古代的面條本來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它怎么一下子古老了這么多呢,?王仁湘介紹說:“在喇家遺址20號房址內的地面清理時,,在一個陶碗里發(fā)現(xiàn)一堆遺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卻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條狀結構,。這些條狀的物件粗細均勻,卷曲纏繞在一起,,而且少見斷頭,。
它的直徑大約為0.3厘米,保存的總長估計超過50厘米,。它的顏色,,還顯現(xiàn)著純正的米黃色,具有一定的韌性,?!苯?jīng)檢測,,證實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條,。王仁湘說:“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分析面條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硅體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片,應當都是這碗面條的配料,,說明這還是一碗葷面,。”
一碗面條因地震保存4000年
雖然面條的具體加工工藝還不清楚,,但是這個過程中對植物籽實進行脫粒,、粉碎、成型,、烹調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這成品小米面條做得細長均勻。在中國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這應當算是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從文獻記述看,面條在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有湯餅之名,,南北朝謂之水引或馎饦,唐宋有冷淘和不托,,還有特色面條萱草面,。宋代時面食花樣逐漸增多,因為食法的區(qū)別,,有了一些特別的名稱,。《東京夢華錄》提到北宋汴京食肆上的面食館,,就有包子,、饅頭、肉餅,、油餅,、胡餅店,分茶店經(jīng)營生軟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面等二三十種,。
一碗面條因地震保存4000年
元代時出現(xiàn)了干儲的掛面,。明清出現(xiàn)了抻面和削面。王仁湘還特別提到了冷面,,但此冷面并非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吃的朝鮮冷面,,確切地說,應該是過水的涼面,。冷面見于清代《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述,,說夏至當日京師家家都食冷淘面,就是過水面,。過水涼面的吃法,,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提到“槐葉淘”的涼面,,做法本出唐代,,杜甫有《槐葉冷淘》詩,詩中道出了涼面的制法,,連皇上晚上納涼,,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面來吃。宋代招待大學士,,有“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之說,大學士能吃上冷面,,也算是一種特別的待遇,。
地震還保存了一碗珍貴的面條。過去中國人說,,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卻說,在馬可波羅之前他們就有面條,。喇家村出土的這碗保存了4000年的面條,,以確鑿證據(jù)證明面條起源中國。
編輯:陳佳
關鍵詞:這碗面條 4000歲了 因地震保留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