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朋友圈小世界 真真假假難分辨
(原標題:朋友圈里的虛偽是對不完美世界的妥協)
試想你的大腦中被植入一個“超級朋友圈”——你可以而且必須向親人,、同學,、同事甚至對手分享自己的生活,,別人可以給你打分,、點贊,、評論,。與此同時,你的朋友圈也被一覽無余,,跟你的日常生活無比緊密地捆綁在一起,,衣食住行都要受到朋友圈的限制,點贊多少,、評分高低決定了你的身份和階層地位——你會不會因這樣的生活而崩潰,?
這是網劇《黑鏡》所描述的場景,女主人公因為航班取消與機場工作人員發(fā)生爭執(zhí),,臟字脫口而出,,被處以“朋友圈”評分臨時降級的懲罰。結果,,人生處處遇到限制,,他人嗤之以鼻,直到被投進監(jiān)獄,。
當然,,影視劇所描述的世界,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成為現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屏蔽朋友圈的信息,有人將朋友圈視為隱私,,哪怕一個人從來不用朋友圈,,也不妨礙他在現實中擁有許多朋友。
但是,,亦不乏有人將朋友圈視為生活的一大重心,。對一些人而言,朋友圈是需要細致經營的,,否則可能像影視劇設想的那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道理很簡單,,網絡社交工具使人的“交際圈”變大了,,但朋友圈幾乎也成了交際的全部。要讓線下毫無交集的人贏得好感,,只有使自己的朋友圈增光添彩,。
有朋友分享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航班誤點兩小時,,等飛機時,看到同飛機一姑娘一直在用手機修同一張圖——她的自拍照,,直到登機,,修圖工作堪堪完成,在飛機起飛之前正好發(fā)出,。這種被稱為“像素級”的修圖精神,,讓朋友自愧不如。但是,,誰又能保證網上點贊數最多的“網紅臉”沒有經過如此細致的修圖呢,?
好在朋友圈所記錄的只是一個瞬間。你笑,,只需要在拍照咔擦聲響起時笑,,而不必像《黑鏡》里的人們那樣活在朋友圈里,面對敵人也要努力擠出笑容,。
朋友圈這種同時容納熟人與陌生人的網絡社交空間一出現,,就有觀察者敏銳地指出,相比微博上各種對世界的冷嘲熱諷,、對人事的郁郁寡歡,,朋友圈是一個洋溢著“正能量”的存在。大家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多是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精心布光的自制美食照片,、太平洋上的度假小島,、健身房里大膽露出的“馬甲線”……雞湯文摘在朋友圈里毫無違和感,勵志宣言總能收獲好幾行的點贊,。
在朋友圈保持“正能量”的姿態(tài),,表面上看是為了收集點贊,實際上也能通過他人的點贊獲得正向的自我激勵,。下一頓美食,、下一次旅行、下一場汗流浹背的健身,,就都有了簡單而確鑿的理由,。所以,沒必要責怪在朋友圈里始終陽光明媚的人,,他們只是善意地希望自己過得更好,,如果能夠因此感染朋友圈里的其他人,整個世界也許就能變得更好一點,。
不過,,正如《黑鏡》里那一個無情的世界,過度經營朋友圈也會被朋友圈所困,,最后掉進自己挖的坑里出不來,。一句現實感強烈的黑色幽默是這么說的:“十一”長假,,我在朋友圈里曬馬爾代夫的湛藍天空,你在朋友圈里曬圣托里尼的最美日落,,然后我們不約而同地在霧霾天里逛街,,并且彼此看見了對方,到時候該不該打個招呼,?
虛偽的朋友圈被戳穿真相,,自然誰都感到難堪;即便謊言越編越圓,,這樣的世界會不會太空虛了一點,?
朋友圈展示的只是一個人生活的小角落,它可能如山間清爽的風,,可能如古城溫暖的光,無論多么璀璨,,終究不能完整地呈現現實,。朋友圈將三維的現實投射到平面的手機屏幕上,殊不知,,三維現實里就有隔閡與紛爭,,就有階層高低與身份差異。剛剛推倒“次元墻”的朋友圈或許讓人感到興奮,,但是時間一長,,你就不得不學著分組,學著屏蔽某些人,,直到與現實妥協,,放棄了自己暢所欲言的權利。
在現實生活里,,人們同樣渴望點贊,,渴望時刻都有燦爛的笑容和美麗的景致;然而,,吝于點贊和保留交往的距離也是人之常態(tài),。朋友圈激發(fā)了人性最美好和最保守的一面,它是一面用略帶嘲諷的方式勾勒世界的哈哈鏡,。朋友圈里的光明,,就是你真實光明的倒影;朋友圈里的虛偽,,就是你為不完美的世界所作的妥協,。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朋友圈 微信 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