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大學食堂為何能做到“光盤”
節(jié)約糧食的教育需要個體與社會的互動,,當大家都以節(jié)約而不是鋪張浪費為行為標準時,,也會對個別人的浪費行為形成制約。
中國農業(yè)大學曾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脂肪,,就高達1100萬噸,這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前,,華商報記者對西安古城的部分就餐場所進行調查走訪,發(fā)現除一些學校食堂較能做到“光盤”外,,其他不少就餐場所浪費糧食之嚴重,,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華商報》10月16日)
確如媒體所報道的,,大學食堂經過近幾年的“光盤”行動,,絕大多數教職工和學生都能主動做到“光盤”。筆者經常在大學食堂就餐,,每次就餐都會查看剩飯情況,,也感覺到大手大腳浪費糧食的情況已不多了。分析大學食堂的“光盤”行動效果,,對治理其他就餐場所的糧食浪費有啟示意義,。
有的食堂浪費嚴重,與食堂的管理方式不無關系,。比如,,有的食堂用“一份”或“一碗”打米飯,由食客取一碗已經打好的米飯,;有的則開放取米飯,,由食客自己拿碗盛米飯。這都容易導致浪費,。食量小的人吃不下一碗,,食量大的人吃一碗不夠,兩碗又太多,。食客自己打米飯,,更不會有節(jié)約意識。
學校食堂在打米飯則不是給學生打“一份”“一碗”米飯,,而由學生,、教師根據自己的飯量,購買一兩,、二兩米飯,,甚至可以半兩,。如果由學生自己取米飯,也分半碗,、三分之二碗,、滿碗,有不同的價格,。這就大大減少了因打飯“大手大腳”而導致的浪費,。各種單位的食堂都可以改變打一整碗、一大盆的方式,,做到更精細化的打飯,。
大學食堂還有一個做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光盤”意識,即要求學生和教師吃完后把餐具送到回收處,,不能把餐具放在餐桌上就走。在送回餐具時,,如果剩下飯菜很多,,學生和教師難免心中有所不安。
在餐館,,要食客把餐具送到回收處,,這不現實。但是,,餐館照樣可以改變服務方式,,影響食客的消費習慣,減少浪費,。比如,,根據食客人數提醒點菜量,給每桌提供打包服務,。節(jié)約糧食的教育需要個體與社會的互動,,當大家都以節(jié)約而不是鋪張浪費為行為標準時,也會對個別人的浪費行為形成制約,。在大學食堂里,,我多次發(fā)現,有人對剩飯菜十分不好意思,,會盡量吃完,,或者用自帶餐盒把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
大學食堂的“光盤”氛圍已逐漸形成,,但有的大學生在聚會,、請客時還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認為這樣才有面子,。這說明,,勤儉節(jié)約教育還需要持續(xù)深入,才能真正深入到每個人的意識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食堂 大學 光盤 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