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清代書法家汪濤書法四條屏
近日,筆者與酷愛古字畫收藏愛好者丁先生交談得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收藏到了一套流傳有序的書法四條屏,。
該藏品共計158個字,字字用筆圓渾醇厚,,結構似欹而正,,極具變化跌宕之韻致,實為古今書法界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之一,,對研究清代書法及古徽州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
丁先生說,該幅藏品系休寧第一大姓——汪姓族人家傳,。由于年代久遠,,裝裱綾緞已有少許破損,但條幅內膽不缺字,,實屬難得,。
四條屏均長150厘米,寬37厘米,。內容為明代散文家,、藏書家茅坤所編《史記鈔》第十冊《柳州文鈔引》片段:“昌黎之文,得諸古六藝及孟子,、楊雄者為 多,,而柳州則間出乎《國語》及《左氏春秋》諸家。其深醇渾厚或不如昌黎,,而其勁悍泬寥抑亦千古曠音也,。歐蘇二家之論不同:歐次情事甚曲,故其論多確而不嫌 於複,;蘇氏兄弟,,則本《戰(zhàn)國》縱橫之旨為文,故其論直而暢,,更多疏宕逸遒之勢,。歐譬如引江河之水,,而穿林麓,,灌澮畝;蘇譬如引江河之水,一瀉千里,,湍者 縈,,逝者注,杳不知其所至也,。落款為:詩興仁兄先生正·雪山·汪濤,。”
據(jù)文獻《休寧縣志》,、《廣印人傳》記載,,汪濤,字孟凌,,又雪山,、山來,號夢龍,,人呼夢龍將軍,,清初休寧城西人。其不僅儒學功底深厚,,而且精于真,、草、 隸,、篆及各家書法,。每摹一家,從不致雜入一筆,。大則方丈,,小則徑寸千言,無所不精,,悉具其美,。鐵筆之妙,包羅百家,,前無古人,。
據(jù)《清朝野史》卷十記載:汪濤少時隨其父至楚中(今湖南岳陽一帶)販米(當時的徽商非常有名,“無徽不成鎮(zhèn)”就是當時的最好寫照),,逆游暇日,,偶至一 寺,見衣冠者十余輩在佛殿前以沙聚地,,成字徑丈,,曰“岳陽樓”,卻屢聚屢散,。雪山著見笑曰:“是以墨書也,,何限于八法乃爾耶,?”眾驚愕,因白之郡守,,廷入 署煮墨一缸,。只見雪山以碎布蘸墨,書于匾上,,頃刻成,。守嘆賞久之,因囑雪山落款于后,,曰“海陽汪濤書”,。后岳陽樓雖屢修,而此不能易也,。
今日“岳陽樓”三個遒勁有力,、剛柔相濟的金色大字牌匾,乃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郭沫若先生題寫,這其中還有一個偉人禮讓的故事呢,。上世紀六十年 代,,岳陽樓重新修葺完畢,岳陽地方人士想請毛澤東主席題寫牌匾,。毛主席謙虛地建議因為是文化名樓,,還是由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來寫最合適。郭沫若接信后,,感 到非常榮幸,,當即提筆揮毫,寫下“岳陽樓”三字,,但總感覺不滿意,,又一連寫了十幾幅,一并寄給毛主席圈定,。毛主席接信后一番對比,,還是感覺信封上的“岳陽 樓”三字寫得最好,就用紅筆圈起,,然后讓身邊工作人員寄往岳陽,。這段美談又給今日的岳陽樓新添了一段千古佳話。
“岳陽樓”匾額的題寫,,自清代以來,,有史記載的有汪濤、程春海,、蔣介石,、何健,、郭沫若等五人。據(jù)史料記載,,其書法功底無人能敵,書法真跡市面上更是罕見,。聽湖南朋友介紹,,在“岳陽樓”博物館還珍藏有汪濤書法真跡。
休寧縣地方志主任汪順生說,,從該書法四條屏書寫風格,、落款、印鑒來看,,應確定為清代休寧籍書法家汪濤真品,。在休寧《地方志》等經(jīng)史典籍中,許多都記載汪濤其人其事,,但唯獨不見傳世作品,。這幅書法四條屏,填補休寧清代書法文化的一處空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的作品,不能束之高閣,,更不能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今日提筆寫下收藏故事,希望更多的藏家分享這份喜悅,,更多的藏友一睹她的“芳容”,。
編輯:陳佳
關鍵詞:清代書法家 汪濤 書法四條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