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公務員平時考核公眾參與是關鍵
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今年以來,,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臺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guī)范,。如浙江實行“日志式”管理,、廣西強調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監(jiān)管……“鐵飯碗”的公務員群體,,將面臨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身在體制內,但是干多干少不再一個樣,。
依據《公務員法》,,“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這意味著,,平時考核不僅是公務員考核中的一個具體考核種類,,實際上也是整個公務員考核體系中的一個基礎性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公務員日常履職狀況的考核,,也是最終評價公務員履職水平和質量的一個根本依據,。可盡管如此,,長期以來只關注定期考核而不注重平時考核,,又是許多地方公務員現(xiàn)實管理中一個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的問題。這誠如此前曾有基層公務員對媒體表示的,,“單位除了年度考核外,,平時基本上沒有考核”。
在這種背景下,,全國許多地方都出臺相關規(guī)定: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顯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毫無疑問,,與其他任何社會職業(yè)一樣,,公務員職業(yè)要想有效避免出現(xiàn)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情況,確保形成“獎勤罰懶,、優(yōu)勝劣汰”的職業(yè)激勵機制,,基于日常履職狀況的平時考核,同樣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否則,,一旦沒有平時考核作為一種基本尺度、約束,,勢必不僅會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還會進一步催生干與不干,、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并最終形成一種劣勝優(yōu)汰的職業(yè)逆淘汰機制。
不過,,進一步回到平時考核問題,,具體究竟怎樣確保平時考核質量,使之真正充分發(fā)揮優(yōu)勝劣汰的職業(yè)激勵作用,?筆者以為,,除了目前各地推出的“‘日志式’管理”、“八小時以外活動納入考核”等措施,,一個更重要的關鍵或許還在于:在公務員平時考核過程程序上,,能否確保社會公眾的充分參與,,充分尊重他們對于公務員履職狀況的評價權、監(jiān)督權,?毫無疑問,,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天職的公務員職業(yè),其履職狀況究竟如何——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都有哪些表現(xiàn),,作為公務員服務對象的社會公眾,實際上都是感受最深,,也最有評價權,。這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干部身上的問題,群眾看得最清楚,、最有發(fā)言權” ,。
毋庸諱言,在現(xiàn)行公務員考核制度中,,這種公眾發(fā)言權,、評價權,事實上還并沒有得到充分應有的尊重,。因為無論定期還是平時考核,,現(xiàn)行公務員考核很大程度上主要都是一個內部化特征明顯的“自我、關門考核”,,缺乏社會公眾的有效參與,。如依據《公務員考核規(guī)定》,考核程序主要是,,“自我述職——主管領導寫評語——本機關負責人確定考核等次”,。這正像此前媒體曾報道的,“參與評定的人,,也都是被評人,,大伙都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友好姿態(tài)相互評定,除非太過分,,一般不會評定別人為基本稱職,,這些年年終考核還沒見過不稱職的”。很明顯,,如果這種內部化考核方式不能有效改變——仍是一種“自我評價+領導確定”格局,,那么即便強化平時考核,,其質量和真實性,也很難充分保證,,如“日志式管理”可能有異化為“自我表揚式日志”之虞,,最終仍是一種“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走過場、走形式考核,。(張貴峰)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公務員 考核 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