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猴加官唯一傳人 88歲老手藝人人生坎坷
為學藝,14歲那年把走街串巷的聾啞師傅接回家,拜師學習了3年
現(xiàn)如今,,88歲的他是“猴加官”唯一傳人 在開封鼓樓,,1000多個“猴加官”一晚上銷售一空
這稀罕玩意兒 咱差點看不到
魏老先生做的“猴加官”驚艷到不少市民
14歲時,魏義民在老家南陽的白河邊上,遇見了一位挑著擔子的手藝人。手藝人在賣“猴加官”——一只泥塑的小猴子,能把面具取下,、戴上。這個本 領把魏義民看呆了,。手藝人來自新野縣,,是一位聾啞人。魏義民央求父親,,讓本是走街串巷的聾啞師傅住到了自己家里,。從此,魏義民這一輩子就和“猴加官”連在 一起,。
為學手藝 他把師傅請回家住
今年已經(jīng)88歲的魏義民,,回憶起當年他與“猴加官”的結(jié)緣,仍像年輕人般神采飛揚,。他說第一次見到“猴加官”,,是在小學的課本上。那時候,,他就深深記住了這個神秘又有趣的小玩意兒,。
真正見到,是魏義民14歲那年,。一位走街串巷的“猴加官”師傅被他請到家里住下后,,他就拜師學藝,學期3年,。師傅雖是殘疾人,但是非常聰明,,魏義民跟著他學到了這門手藝的精華,。
“猴加官”看似是個小玩意兒,制作過程卻極復雜,,融合了泥人,、布藝、繪畫,、雕刻等多種技藝,。不僅需要在紅膠泥球上捏出猴臉,,還要有極高的繪畫能 力,此外,,還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桿原理,,這樣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的摘、戴面具中經(jīng)受住把玩,。這門綜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戲”的技藝,,如今傳人只有魏義民 一人。
經(jīng)歷坎坷 扔掉手藝幾十年
“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臉譜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在老百姓眼里,,這可是個吉祥物,。然而,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這門手藝一直被塵封,,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重新被世人知曉,,并于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當年,學成出師的魏義民也干起了靠手藝吃飯的活兒,。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魏義民逃難到外縣,。
世道亂了,,他做的“猴加官”也無人問津,魏義民只能靠做小工和要飯過活,。1949年11月,,魏義民參軍,并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轉(zhuǎn)業(yè)后,,魏義民被分配到鄭州市公交公司工作。每日為了生活奔波,,“猴加官”逐漸消失在魏義民的生活中,。
朝思暮想 老藝人重出江湖
1980年,魏義民從公交公司退休,。閑下來的他琢磨著重拾“猴加官”的老手藝,。魏義民的老伴兒聽他嘮叨了半輩子的“猴加官”,卻從來沒見過是什么樣,也鼓勵他做做看,??墒沁@么多年過去了,一是沒有制作的磨具,,二是手藝都忘得差不多了,,這讓他又犯了難。
憑著對“猴加官”的熱愛,,魏義民從制作磨具開始,,一步步回想起當年的制作工藝:制磨具、做猴頭,、安鐵絲鉤,、做猴身、制提線木棍……經(jīng)過一個月的摸索,,魏義民重新拾起了“猴加官”的手藝,。
之后的幾個月里,他做了700多個“猴加官”,。老伴兒拿著這些到二七塔,、碧沙崗公園附近賣,銷售非常好,。魏義民做的“猴加官”做工精致,、配色鮮艷,而且大家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東西,,很是稀奇,。在開封鼓樓,魏義民做的1000多個“猴加官”一晚上被一搶而空,。
唯一傳人 希望手藝能留住
魏義民曾經(jīng)收過兩個徒弟,,可現(xiàn)在卻不愿再提起他們。原來兩個徒弟在拜師學藝后不久,,背著老人注冊了“猴加官”的專利,,甚至成了“發(fā)明人”。后來法院判定“猴加官”的專利屬于魏義民,,但他也不敢再收徒弟了,。
魏義民說,自己是“猴加官”唯一的傳人,,不能把這手藝斷到這兒了,。他帶著“猴加官”參加了許多國內(nèi)的展覽活動,為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已經(jīng)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技藝,。
[征集]
身邊有非遺 請聯(lián)系我們
由河南商報聯(lián)合歐凱龍共同打造的“首屆河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將于7月16日、17日在鄭州歐凱龍東區(qū)旗艦店舉辦。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特面向社會征集“身邊的非遺”,,河南商報將選擇亟須保護的非遺線索報送省市非遺保護部門,同時將擇優(yōu)在非遺展上進行展出,。
編輯:陳佳
關鍵詞:猴加官 唯一傳人 88歲老手藝人 人生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