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個性校長”還當塑造共同愿景
那些貼在大學校長身上的個性化標簽,也是對一種稀缺品質(zhì)的呼喚,,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能代表大學真正價值的不一樣的品格和氣度
大學校長以個性化言行而在網(wǎng)上走紅,,近年來成了這一群體闖入公共視野的一種特別方式。比如,,銳意改革,、勇于探路的敢言校長朱清時,善用網(wǎng)言網(wǎng)語,、被學生稱為“根叔”的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等,。還有近幾年一直頗為引人關注的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前不久又因為幾年前一段演講視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種方式帶來的關注,,不是壞事,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簡單,。
眾所周知,,現(xiàn)代大學校長的角色定位是多重而復雜的,并非某一個標簽能概括,。上級的要求可能是治理者,、教育家,教師的希望是學問家,、服務者,,學生的期待是解惑者、引路人,,而公眾的看法是知識分子,、社會名流。同時滿足這些需求,,需要很強的溝通和領導能力,。校長本人的個性雖然重要,但似乎還不足以詮釋這一個公共角色最重要的內(nèi)涵,。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惫婈P注大學校長的個性,并不只是表達對其個人風格的臧否,,還傳遞出一些言外之意,,即“理想的大學應該是什么樣子”。有調(diào)查顯示,,民眾對于大學校長的不滿與批評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身份官員化,二是治校不專業(yè),,三是行為平庸化,。從這個角度理解,那些貼在大學校長身上的個性化標簽,,也是對一種稀缺品質(zhì)的呼喚,,不過是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能代表大學真正價值的獨特品格和氣度。
人們對這種大學價值并不陌生,。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學校長都做過精彩的闡述,。比如,蔡元培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貽琦強調(diào)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張伯苓推許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些熠熠生輝的教育思想,,超出了個性的層面,,指向?qū)W校、教師,、學生乃至社會對優(yōu)質(zhì)高等教育的共同愿景。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在各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這種質(zhì)的層面之愿景屬于只能不斷接近的目標,。今天的大學校長們即便只是重申這些觀念,也足以引領大學前進的方向,?;蛟S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些汲汲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校長同時認為,,不折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
在治理層面,,真正塑造出這樣的共同愿景,難度是綜合性的,。對學校管理而言,,必須同時運用理性和文化兩種力量,在遵從科學管理規(guī)律并研究人文熏陶的基礎上形成治校方略,。從現(xiàn)實來看,,我國大學校長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和社會影響力是一流的,但作為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儲備有結(jié)構(gòu)性欠缺,。一項對112所“211工程”大學的最新調(diào)查顯示,,教育學背景的校長僅占4.3%,盡管87.2%的校長認為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教育家,,卻只有38.3%的人自認做到了這一點,。
實際上,在一個知識爆炸,、互動爆棚的時代,,學校要提供更多服務,社會期望也在不斷增加,,校長們面臨新的訴求和新的責任,。和前輩們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相比,,今天的大學校長可能還要降低一些姿態(tài)才能引起年輕人聽的興趣,。他們要談論的話題范圍更大,對輿論的反應速度也得更快,。比如,,學生們對一些校長有親近感,不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架子,,幽默有趣,,非常健談,更在于他們在學校管理上也有敏銳的洞察力,,“學生有什么問題,,可以給校長信箱寫信,甚至可以直接跑到校長辦公室反映,,一般很快就得到回復”,。
從這個層面講,學校領導者適度地釋放個性和情感力量,,對學校的組織管理文化不失為一種激勵,,它和制度管理并不是截然對立的。甚至可以說,,制度本身也有一種形象,,需要示范和引領,。只要奔向共同的愿景,個性鮮明也好,,持中守正也罷,,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嘗試的,。(劉天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個性校長 校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