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四川“童伴計劃”為留守兒童找個“媽媽”
“劉媽媽,!”“劉媽媽,!”
5月7日下午的一場大雨中,11歲的杰明(化名)和6歲的西西(化名)撐著一把大傘,,一邊大聲叫喊著,,一邊快步往“童伴之家”走去,。他們是趁著周末去借書看的。
位于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qū)蒲家鎮(zhèn)樂云村的這個“童伴之家”,,是當(dāng)?shù)亓羰貎和恼n外樂園,,這里有干凈整潔的書架、排列整齊的棋盤以及木馬等玩具。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寫作業(yè),、下棋、讀書,、玩游戲,。
孩子們口中的“劉媽媽”,是負責(zé)這個“童伴之家”的“童伴媽媽”劉春華,。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樂云村小學(xué)的教師,在得知“童伴計劃”后,,她第一時間報了名,。
2015年10月,團四川省委聯(lián)合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公益研究院在四川10個縣的100個村啟動“童伴計劃”,。和過去專注于硬件建設(shè)的留守兒童關(guān)愛項目相比,這項試點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專職社工“童伴媽媽”負責(zé)“童伴之家”的日常運作和活動開展,。
10多年前,劉春華也曾像很多人一樣外出打工,,把10個月大的女兒托付給孩子的姑姑撫養(yǎng),。孩子6歲那年,她回到家時,,孩子的性格,、脾氣已經(jīng)讓她感到“十分陌生”了。她為那段經(jīng)歷感到后悔,,也為自己后來不再外出打工的決定感到欣慰,。
團通川區(qū)委書記唐輝說,在得知“童伴媽媽”這一職位時,,村里的很多婦女積極報名,,表示愿意為孩子多做點事。經(jīng)過去年年底的面試,、考核,、培訓(xùn),通川區(qū)有10名“童伴媽媽”于今年1月正式上崗,,劉春華便是其中一位,。
“我們村還有那么多的留守兒童,我擔(dān)心他們也因為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而不懂得什么是愛與珍惜,,所以我作了‘童伴媽媽’,。”劉春華說,。
一開始,,“童伴計劃”開展的活動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舒心,。劉春華說,,留守的經(jīng)歷讓孩子們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信賴別人。他們對于“童伴媽媽”也有 一段適應(yīng)期?,F(xiàn)在,,孩子們都稱呼她為“劉媽媽”了。對于有困難,、病殘的孩子,,她每個月安排兩次家訪,并用圖片和日記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況,。
按照“童伴計劃”的要求,,“童伴媽媽”的職責(zé)有4項:建立兒童檔案,動態(tài)管理,;甄別兒童需求,,協(xié)助解決;定期進行家訪,,關(guān)愛陪伴,;管理“童伴之家”,開展活動,。
“童伴計劃”預(yù)計在3年內(nèi)投入1500萬元,,其中社會資金1000萬元,因此有人總結(jié)該項目為“公益PPP”模式,。
項目開展半年來,,“童伴計劃”共完成3萬多名兒童的入戶走訪,其中47%是留守兒童,。項目還分類識別了孤兒,、病殘、留守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精準(zhǔn)扶貧戶等特殊困難群體,為下一步留守兒童福利檔案和定制服務(wù)打下了基礎(chǔ),。
考慮到生活和工作的便利,,“童伴媽媽”大都為本村的女性,這樣她們既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還能充分發(fā)揮“本土”優(yōu)勢,。
5月7日這天,,在蒲家鎮(zhèn)畫眉村的“童伴之家”,“童伴媽媽”趙春來的女兒楊遠航和其他孩子一起坐在小板凳上用蠟筆給剛描好的畫著色,。這個9歲的小姑娘說:“我媽媽做‘童伴媽媽’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我愿意和他們一起分享媽媽的愛?!?/p>
談及留守兒童最缺的東西,,劉春華毫不猶豫地說了兩個字:母愛。她平時會和孩子的父母經(jīng)常聯(lián)系,,把孩子的情況及時回饋給父母,,有時她還用自己的手機讓孩子們和遠方的父母視頻聊天。
項目實施半年來,,“童伴計劃”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人,、一個家、一套工作體系”的實施模式,,即一個“童伴之家”,、一個“童伴媽媽”、一套留守兒童需求收集和服務(wù)反饋機制和政府,、學(xué)校,、群團、社會的資源整合機制,。
“童伴媽媽”經(jīng)過培訓(xùn)后正式上崗,,工作時間是3年。劉春華說:“如果讓我一直做下去,,我十分愿意,,因為能做的、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p>
編輯:王慧文
關(guān)鍵詞:留守兒童 童伴計劃 母愛 童伴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