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臺媒:“天然獨”絕非天然 其實是“人造獨”
臺灣《中國時報》4月5日發(fā)表中華文化推廣協(xié)會理事長、前臺當局“新聞局局長”趙怡的評論文章說,,最近媒體上不時出現(xiàn)“天然獨”這個名詞,“天然獨”的意思,,是指當下年輕人在國家認同的態(tài)度上比較傾向“臺灣獨立”的立場,,而此一政治主張被認為是隨著世代交替,自然而然產生的新思維,,代表未來的主流民意,。
先不去計較臺灣的年輕人口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挺“獨”,但即使多數(shù)人有此傾向,,也絕非“天然”,,而是出于特定政經文化環(huán)境的感染,是經過高度人為操作的集體影響(group influence)的結果。
回顧臺灣民意指標由“統(tǒng)”到“獨”的轉折點是在1990年代中期,,關鍵人物是李登輝,。他以公理為號召、改革為名義,、“修憲”為手段,,首先解散“萬年國會”,接著進行廢省,、凍結“國統(tǒng)綱領”以縮減“中華民國”對固有疆域的主權,,繼而倡導“臺灣優(yōu)先”及“中華民國在臺灣”等“獨臺”言論,最后推出“兩國論”正式將兩岸分割;陳水扁接棒后,,進一步落實法理“臺獨”,,厲行“去中國”與“去中華文化”運動,凡屬與中原文化臍帶相連的歷史文物與記憶均欲除之而后快,,包括更改歷史教科書,、取消傳統(tǒng)節(jié)慶紀念日等。
1994年4月1日千島湖事件爆發(fā),,李登輝見機不可失,,乃發(fā)動第一波批共攻勢,嚴厲譴責“中國政府踐踏人權,、中國人欺侮臺灣人”,,引發(fā)島內群情激憤,,同聲撻伐。根據(jù)臺灣民調資料,,在案件發(fā)生1個月之后,,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首次超過“自己是中國人”,。從此,,每當兩岸間發(fā)生嫌隙,臺灣方有心人士都會夸大渲染,,致令事態(tài)擴大,,余波動蕩,而一般民眾也在風動草偃之下逐漸對大陸社會萌生反感,,連帶對若干中華文化的表征也有所排斥,,終而形成狹隘的地方主義意識型態(tài)框架。2008年國民黨雖重掌政權,,卻始終未能正本清源,,重振炎黃和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正統(tǒng)地位。
從千島湖到太陽花整整20個年頭,,案發(fā)時出生的孩子已逾弱冠之齡,。年輕人滿懷熱情,為了伸張正義,、追求理想而走上街頭,,本不足為怪,但如果普遍抱持抵制中國,、翻轉歷史,、揚棄固有文化的偏執(zhí)立場,當然不僅僅是受到“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教育部修訂課綱”,、“年輕族群就業(yè)困難”或“國民黨立院黑箱作業(yè)”的刺激,而系在成長過程中持續(xù)受到特定意識形態(tài)框架制約之故,。古人說“性雖善,,待教而成”可為左證。
時間,,可以模糊記憶,,甚至可以冷卻熱情,消弭仇怨,,但不會讓一個社會的成員對本身國家民族意識和傳統(tǒng)文化內涵產生疏離或厭惡感,。所謂“天然獨”,主要源自于當權者的政治操弄。
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本為兩岸之間最大公約數(shù)之一,,也是化干戈而玉帛的首要途徑,。備受大陸猜疑的蔡英文若能做到,則兩岸局勢必將峰回路轉,,到了那時候,,“兩岸一中”自然成為主流民意,而“九二共識”不就是“臺灣共識”了嗎,?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臺獨 天然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