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福州依伯的父親名字雖“賤” 卻心懷慈善一輩子
“解放前,,我父親是一個碼頭搬運工,。雖然是個汗流浹背掙飯吃的苦力,,可是父親參加民間救火會和義葬社,,不但義務幫鄰居救火,,還幫助掩埋窮苦無錢安葬者的遺體……”77歲的福州依伯高天明昨日翻開舊相冊,指著父親高依賤先生一張小小的照片說,,這是1947年父親當民間救火會員時拍攝的,。
高天明說,父親的名字里有個“賤”字,,而他也的確出身貧賤,,大半輩子饑寒交迫??墒撬麨樨毧喟傩兆龉娲壬瞥隽?,從來不收錢,一輩子都受人尊重,。
當民間救火會員 半饑半飽義務撲火
高天明告訴記者,,父親高依賤1911年出生,十幾歲就開始在臺江三保附近的碼頭當搬運工,,經常要背比自己還要重的貨物,。高天明兄弟姐妹5個人的吃穿,都是父親高依賤背出來的,。
在這張模糊的照片上,,記者看到高依賤長相端正,戴著一頂大檐帽,,這可是當年的消防安全帽,。高天明回憶說,當年福州有大量木屋,,防火,、救火都是百姓居家過日子的頭等大事。民間就自發(fā)組建救火會,,宗旨是鄰里互助,,應急救援。1932年,高依賤加入了三保附近的一個民間救火會,。
高天明說,,好多人覺得,有錢有閑才能做公益,,但父親并不是這樣,。高天明回憶,到了冬天的時候,,貨船比較少,,碼頭上沒有活兒干,全家只能吃地瓜,、喝稀飯,,可是有火情需要父親的時候,他還是會挺身而出,。父親從小就在三保一帶的木屋毗連區(qū)長大,,最熟悉那些狹窄的小巷子,每次都能及時沖到起火點展開撲救,。
自家因戰(zhàn)亂窮苦 還常幫人義葬
除了救火會,,高依賤還是義葬社的成員。最早義葬社是幫忙掩埋安葬內河溺死者,,后來逐步包括了流浪漢,、乞丐、孤寡老人等死后無錢安葬的人,。
高天明說,,當時的人都比較迷信,忌諱收尸一類的事,,但父親高依賤卻不介意,,需要他出力的時候,從不推辭,。他最常說的是,,好人會有好報,救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高天明回憶說,,當時因為戰(zhàn)亂,全家人經常受窮受苦,,曾聽母親說,,最難的時候,還有親戚建議把幾歲的他賣掉,,但父母不肯,,說餓死也要全家在一起,。可即使經歷了這樣的苦難,,父親對自己做公益慈善,也從沒有后悔,。
解放后,,隨著社會的進步,民間救火會和義葬社都解散了,。1985年,,高依賤去世,葬在陣坂,。高天明回憶說,,父親一輩子拼命干活,給子女留下的最大遺產,,就是他對公益慈善的執(zhí)著,。
編輯:阮浩冉
關鍵詞:父親 天明 救火 高依 依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