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高齡打工者的養(yǎng)老困惑:去哪養(yǎng)老 拿什么養(yǎng)老(圖)
——4——
病退了但無法按時拿養(yǎng)老金
宋萬興:67歲
老家:山東省濟寧市
虎坊橋馬路勞務市場中,67歲的宋萬興算是經(jīng)濟條件好的,。身穿著黑色仿皮棉襖的他1992年“病退”,,本來50歲就可以拿養(yǎng)老金的他,,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拿到,,不得不堅持打工,。
宋萬興來自山東濟寧,。1970年,,他投奔哥哥,去了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由于沒文化、沒技術,,宋萬興便在齊齊哈爾農場里的奶牛場當養(yǎng)奶牛,,每月32元錢。他和一名河北來的女工結了婚,,生了4個孩子,。
1987年,,“就開了一個會”,,宋萬興說,農場就“解體”了,。他記得,,當時領導告訴大家,以后大家都不用上班了,,有親戚的奔親戚,,有朋友的奔朋友,“自謀生活”,。
看“形勢”不對,,積勞成疾的宋萬興立即向場里申請“病退”,,并在1990年只身一人跑出來“流浪”。
在外奔波,,宋萬興一直惦念著能夠病退,。1992年,單位通知他申請通過,,但由于沒錢,,只能“用種地折錢”。幾經(jīng)折騰,,單位的說法也是變來變去,。“名義上可以退了”的宋萬興,,實際上一分錢也沒拿到過,,直到2011年,60歲時,,他的養(yǎng)老金才“開上錢”,,一個月2000元。
“四次白干,,三次遣送,,一次拘留……”宋萬興清楚地記得流浪在外的這些年,他遭遇過的打工心酸,。做保安,、賣早餐、打小工,、洗碗,,但凡能想到的城市雜活兒他都干過。
?。茨昵?,他曾在朝陽區(qū)雅寶路的一家早餐店包包子。店主為節(jié)省工人開支,,讓宋萬興既和面,,又包又蒸,一個人干倆人的活兒,。堅持了將近1個月,,他覺得身體有些吃不消,便跟老板提議看能不能減些工作量,。誰知,,老板不但沒同意,還讓廚師長動手打他,,“把脖子打壞了”,。挨打后的他連1個月的工資都沒要就跑了,,因為沒有醫(yī)保,他只能忍著,,疼了三四年才徹底恢復,。
如今,66歲的他,,全家四口人分散各地打工,,還不知道哪一天回哪里養(yǎng)老。
采訪手記
亟待填補的短板
采訪結束時,,馬路勞務市場的務工人員告訴記者,,天一亮就有人“蹲守”在這兒,很多人不知道去哪兒過夜,,常常露宿街頭,,“夏天還好,冬天就難捱了,?!?/p>
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數(shù)量已逼近4700萬,,占比從2010年的12.9%上升至17.1%。而在社會保障方面,,高齡農民工最為集中的建筑業(yè),,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參保率分別僅有5.4%和3.9%,。
和熱鬧的馬路勞務市場相比,,一街之隔的虎坊橋人才市場冷清多了,只有零星幾個人站在櫥窗外,,盯著張貼的招聘信息看。
人才市場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兩年找工和招工都越來越難,,這些農民工,年紀太大也沒什么技術,,只能干一些保安,、保潔、雜工等活兒,,而經(jīng)濟轉型升級下,,稍微對技能有點要求的,都干不了,。
面對回不去的家鄉(xiāng),、跨不進的城市,,這些沒有社保的高齡務工人員有的雖然在工作崗位上,卻徘徊在社會保障大門之外,;有的雖已告老還鄉(xiāng),,卻因為無法連續(xù)繳納社保15年而無法享受養(yǎng)老金。他們不知道自己老了之后,,該去哪兒養(yǎng)老,,拿什么養(yǎng)老。
“高齡農民工”養(yǎng)老困境,,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對于正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而言,“打工爺爺”的養(yǎng)老問題,,無疑是亟待填補的短板,。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高齡打工者 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