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夏衍10封信札首次集結(jié)出版 反映捐贈藏品時心境
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夏衍“自述文字系列”中的 《春秋逝去的賢者:夏衍書信》,,新增了夏衍10封首次集結(jié)公開出版的信札,其中既反映了夏衍當(dāng)年捐贈自己收藏的珍貴書畫文物和郵品的想法、心境,,又展現(xiàn)出他與當(dāng)時文化界同行和友人的往來情況,。
1980年代末,,夏衍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手卷”捐贈給上博,在文化界傳為美談,。圖為納蘭性德手卷 (局部),。 記者 葉辰亮攝
昨天,夏衍孫女沈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她說,“集之不易,,不能分散”一直是夏衍先生的收藏理念,。“我祖父一輩子被家國情懷所縈繞,,令他將個人珍藏視為‘身外之物,,為藏品指出‘送請國家保存,的歸宿,?!?/p>
捐贈藏品“一不要發(fā)獎金,二不要給獎狀”
2014年浙江博物館舉行“沈氏曾藏———夏衍先生捐獻書畫珍品展”,,2015年“方寸寄懷———夏衍舊藏珍郵展”在上海博物館亮相,。展覽上,人們流連于難得一見的清代“大小龍”郵票,、“紅印花”郵票,、“揚州八怪”、齊白石作品等珍貴藏品,,殊不知夏衍早已為這些寶貝盤算好了各自的歸宿,。
“書畫文物捐給浙江,把郵票藏品捐給上海,,也有一定意義,。因為我出生在杭州,成長在上海,,青壯年時代,,都在上海,,上海是我第二故鄉(xiāng),上海在集郵和鑒賞郵品上,,是全國之冠,。我集郵不多,但大多得之于上海,。浙江書畫的淵源深厚,,浙派畫家,,明清時代是集大成的,。”記者在此次出版的夏衍信札中看到,,1991年11月8日,、12月7日,91歲的夏衍兩度致信浙江戲劇家沈祖安,,夏衍在信中言辭懇切,,對自己的捐贈做了細致分析與交代。
夏衍在信中說,,“一不要發(fā)獎金,,二不要給獎狀”是他的宿愿,“此等身外之物,,送請國家保存,,比留給子女好些”?!爸劣诨貓?,我一概不要,這是再三說明了的,。務(wù)必請你轉(zhuǎn)告有關(guān)方面領(lǐng)導(dǎo),,不必搞捐獻儀式活動,也不要獎金,。日后發(fā)個消息,,說我已捐獻了,省得日后再有人來打擾我,?!彼寡裕矮I出之后,,就算了卻一場心事”,,“除了個人愛好之外,也有一點怕文物流失到外國的意思,。和我同時跑琉璃廠的人,,如田家英,、鄧拓、李初梨等,,都有這種想法,。”
夏衍孫女沈蕓告訴記者,,1955年夏衍到文化部赴任后,,正式開始收藏之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捐贈成為祖父晚年常常掛在口邊的關(guān)鍵詞,。1980年代末,夏衍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手卷”捐贈給上博,,在文化界傳為美談;1989年,,夏衍又將他收藏的一批珍貴書畫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其中“揚州八怪”,、齊白石珍品尤顯珍貴;1991年夏衍將他所藏的233件珍貴郵票捐贈給上博;2009年,,夏衍長女將父親留下的7539件郵品再次捐贈給上博。沈蕓說:“我祖父一輩子都被家國情懷所縈繞,,歷經(jīng)磨難而不悔,,一生只為興趣追索,懂物惜物,,風(fēng)雅自樂,,但在國家大義面前,情懷慷慨,,奉我全部,。”
以“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手卷”為例,,1989年4月25日,,夏衍致信上海文物界領(lǐng)導(dǎo)方行,表達了捐贈意愿:“我收藏的納蘭性德書簡卷,,打算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因此公書簡,除我的二十幾通外,,國內(nèi)只有‘上博,,尚有數(shù)通也。現(xiàn)在正請啟功先生書跋,,還有幾位收藏家想看看,,所以請先和‘上博,聯(lián)系一下,,如他們愿意接收,,大抵下半年請他們直接和我聯(lián)系,。這是海內(nèi)孤本,還是讓國家保護為好也,?!碑?dāng)年,上海派了兩位專家去交接,,手卷正式入藏上博,。
在沈蕓看來,上海是與祖父一生聯(lián)系緊密的地方,,在他心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毫不遜色于故鄉(xiāng)杭州和后來的常住地北京”。她說,,夏衍有著濃厚的上海情結(jié),,“晚年每天要讀3份上海的報紙,他關(guān)心這里發(fā)生的一切,,甚至一場臺風(fēng)過后,他也擔(dān)心街上的梧桐樹有沒有被刮倒”,。
曾贈蕭珊“夜明珠”,,與同行切磋劇本
此次新增的10封信件中,還能看到夏衍與當(dāng)時文化界同行和友人的往來情況,。1962年2月27日,,夏衍給巴金夫人蕭珊寫了一封短信:“老巴囑帶的小電池,及您要的紀念品,,均托我團工作人員黃金祺同志帶上,,乞檢納。那串珠子,,系埃及特產(chǎn),,日里不好看,一到夜里,,即閃閃發(fā)光,,可以夜明珠名之。如日久光漸減,,可于日光下曝之,,或電燈照之,即復(fù)明,,供一粲,。”字里行間流露出輕松愉快的心情,。
而從夏衍與作家艾明之,、電影評論家王世楨討論劇本的通信中,,也能發(fā)現(xiàn),夏衍對劇本立意,、人物塑造,、情節(jié)描寫的看法堪稱行家里手。1955年3月4日,,夏衍在信中囑托艾明之:“目前喜劇題材及青年題材均奇缺,,希望你再研究一下,舞臺劇寫出來,,然后改為電影本子,。”同年3月11日,,夏衍與王世楨商榷:“‘鄉(xiāng),,劇可取之處甚多,問題在于材料太瑣碎,,不集中,,把封建力量寫得太突出 (可能某些地區(qū)是真實,但不一定能成為全國的典型)———太強調(diào)了落后面,,一方面固然可以顯出楊的特點來,,但反過來也可以‘嚇倒,要到鄉(xiāng)村去的人,。人物的描寫,,不夠真實,許多地方的感情變化是表面的,,反射的,,不是從內(nèi)心發(fā)出,而經(jīng)過應(yīng)有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边@些觀點如今看來仍有啟示。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夏衍 信札 集結(jié)出版 捐贈藏品 書畫文物 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