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陜西扶風法門寺
在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上,,坐落著一座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寺院因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于世,素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
陜西扶風法門寺
法門寺歷史悠久,,始建于距今1700年前的東漢末年恒靈年間,。據(jù)記載,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國王阿育王為弘揚佛法,,將佛祖真身舍利分成8.4萬份,,通過各國佛教教徒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中國就建有19處,,法門寺便是第五處,。寺院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故名為阿育王寺,;隋朝時改為成實道場,唐朝時先后稱為法門寺,、法云寺,、無憂王寺等,明朝又改為崇真寺,,后又恢復(fù)法門寺名,,沿用至今。
寺院規(guī)模龐大,、氣勢恢弘,,唐朝是寺院最鼎盛時期,有天王院,、吉祥院,、凈土院、羅漢院,、浴室院等24進院落,,史籍記載,唐朝時除武宗以外,,有八位皇帝先后六迎二送供養(yǎng)佛骨,,為舍利造金棺銀槨,并賞賜大批珍寶,。千百年來,,隨著朝代更替、社會變遷以及自然人文等因素,,現(xiàn)僅存鐘鼓樓,、銅佛殿、大雄寶殿等清代建筑,。
佛塔俗名“圣?!保蛔u為“護國真身寶塔”,。唐貞觀年間建方形四級木塔,;明隆慶三年(公元1563年),,由于鳳翔兩次發(fā)生地震,法門寺木塔倒塌,,重修時改建成十三層八角形樓閣式磚塔,。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轟然倒塌,;1986年,,恰逢四月初八佛誕日,考古人員在清理寶塔地基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唐代修建的塔下地宮,,以及地宮中珍藏的4枚佛指骨舍利,其中1枚靈骨,,即真身舍利,;3枚影骨,即靈骨舍利仿制品,。時隔1000多年,,至高無上的佛教圣物和上千件大唐稀世珍寶終于重現(xiàn)人間!
寺院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主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銅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xué)院等仿唐建筑。寶塔巍峨,,通高70余米,由臺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保持了明代磚塔的古老特色,成為了法門寺的標志和象征,。銅佛殿位于塔前,,大雄寶殿位于塔后,兩殿之間以回廊相連接,,周圍蔥翠籠罩,,古樸典雅。
為保存地宮中的珍寶,,寺院還修建了“珍寶閣”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實物和文字展示了這座千年古剎的歷史與文化,。全館分三層,高24米,,上層為珍寶展廳,,閣頂呈四方形攢尖寶頂,檐下正中高懸“法門珍寶”匾額,,兩側(cè)為直欞隔扇門窗,,四面欄桿圍繞,十分精巧,;中層為陳列廳,,下層為文物庫,呈方形,,寬大的屋檐罩著整個墻體,,整座建筑和諧自然,莊嚴肅穆,。
寺前的鐘樓里,,懸掛著一口明成化八年(1472年)鑄造的大鐵鐘,為“扶風八景”之一,。鐵鐘重1800公斤,,鐘聲可傳數(shù)里,有“法門曉鐘”之稱,。除此之外,,寺內(nèi)還有潑水現(xiàn)虎形的臥虎石、北魏和唐代的千佛碑,、浴室靈異記碑,、九子母殿碑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2004年,,如今的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學(xué)誠法師榮膺法門寺住持,,帶領(lǐng)著寺院進一步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展現(xiàn)昔日“皇家寺院”的風采,。2014年10月16日,,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lián)誼大會在陜西寶雞隆重開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僧大德,、中外嘉賓和佛教四眾弟子云集供奉佛指舍利的佛門圣地法門寺,,歡慶世界佛教界這一莊嚴盛會。(倪天勇)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陜西 扶風法門寺 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關(guān)中塔廟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