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考94分被罵哭”折射教育功利化
“全班40余名學生里,拿滿分有14個,平均分96分,,兒子數(shù)學成績雖然考了94分,但拖了班級后腿,。”日前,,武漢一位小學生家長鄭女士,,對著數(shù)學考了94分的兒子一頓數(shù)落,把兒子訓哭了,。(2月14日《中國教育報》)
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因數(shù)學考了94分,居然被母親罵哭,,令人匪夷所思,。出現(xiàn)這種尷尬一幕,與其說是家長一種情緒焦慮的外在表現(xiàn),,不如說是一種家庭軟暴力,。而在筆者看來,兒子考94分被母親罵哭,,首先印證了當前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不合理之處,,是受應試教育、唯分數(shù)論之害,;特別是,,這種“唯分數(shù)論”,難道不正是我們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悲哀嗎,?
借素質(zhì)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已成為許多學校的通病,?!皩W習學習再學習,考試考試又考試”,,是這些學校的宣傳口號,,追求高升學率是他們的第一要務,至于素質(zhì)教育,,那只是在匯報時口頭說說而已,,早已成為應付檢查的“遮羞布”了。更有甚者,,一些學校為了片面地追求高考升學率,,便奉勸甚至是慫恿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放棄高考,不負責地將他們推入社會,,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使出這種“陰招”,豈不是在自摑耳光嗎,?
在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辦學質(zhì)量的唯一標準,,這是不爭的事實,。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都是“高學歷低技能”或“高分數(shù)低素質(zhì)”。 有的學生從不參加勞動,,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考入了高校,還要家長陪護,;有的學生缺乏體育鍛煉,,要么骨瘦如柴,弱不禁風,,要么又矮又胖,,活脫脫一個“相撲”選手的標準體形;近視眼更是相當“普及”,,且呈低齡化的趨勢,。試想,一個不具備健康的思想品德,、健全的體魄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高材生,,能給社會和家庭作出多大的貢獻?
可見,,罵哭兒子的不僅是他的母親,,還有越來越功利化的教育體制。長期以來,,跟著高考指揮棒轉(zhuǎn)的應試教育,,多年形成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有礙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高校“唯分數(shù)是舉,、唯狀元是才”的選才模式,,某些地方政府對高升學率及“高考狀元”的過度褒揚,也使中小學生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成長環(huán)境,。加之長期形成的“學用脫節(jié)”,、“研用脫節(jié)”的教育,,既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掘,更使高校成為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因此,,兒子考94分被母親罵哭,折射出了現(xiàn)今教育的功利化趨向,。換言之,,中國的教育改革,首先應該是去功利化,。對基礎教育來說,,當務之急是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nèi)容方式,、考生招生制度,、質(zhì)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就高校而言,,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數(shù)是舉、唯狀元是才”的選才機制,,代之以全面綜合的考量,,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服務社會的精神,。與此同時,,必須改革高校管理體制,真正讓高?;貧w本位,,積極營造學術研究的健康氛圍,鼓勵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汪昌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考94分被罵哭”教育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