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清代“奴才”稱謂考:曾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常見詞匯
歷史劇中,常見清朝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有的則稱臣,。查了一些資料,,有的說,這是清朝區(qū)分滿漢官員身份的制度性措施,,滿人只能自稱奴才,,不能稱臣,,漢人則相反;有的則說,,滿人也可以自稱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可否請專家解答一下,。
豐臺讀者 張正宏
本刊特請湖北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史所研究員潘洪鋼作答,。
學(xué)界對清代“奴才”一稱的理解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員,常常自稱“奴才”,,既見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現(xiàn)在官員覲見皇帝之時,。學(xué)界對此基本依照陳垣與魯迅先生的看法,,視為清廷強行區(qū)分滿漢官員身份的措施。
陳垣是這么說的:“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魯迅先生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yōu)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边@其實是排滿浪潮影響下對“奴才”一詞的理解,,當(dāng)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與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實上,,這兩個稱謂所對應(yīng)的對象有一個變化過程,。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是常見詞匯
奴才一詞,亦作“奴財”,、“駑才”,,在中國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是一個常見詞匯,。魏晉以降,,常常作為賤稱、卑稱或詈罵之詞,,出現(xiàn)于歷史記載之中,。《晉書》卷101《載記第一·劉元?!罚骸胺f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至明清時期,,宮內(nèi)宦官常常自稱為奴才,也被人罵作奴才,,如《明史》卷244《楊漣傳》:“漣大罵: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
另一方面,,在北方民族中,,臣與奴才本屬一意,并無多少分別,。如《隋書》卷84《北狄》:“沙缽略謂其屬曰:何名為臣,?報曰:隋國稱臣,猶此稱奴耳,?!背寂c奴才二詞通假,,起自于北方,,由來已久。清入關(guān)以前,,奴才一詞已出現(xiàn)于官方文獻中,,《清稗類鈔·稱謂類》:“當(dāng)未入關(guān)以前,滿洲曾貢獻于高麗,,其表文,,自稱‘后金國奴才’??梢娕哦种畞須v,,實為對于上國所通用,其后逐相沿成習(xí)耳,?!笨梢?,滿洲舊俗,以奴才與臣相等,,并不以為有辱國體,。
清廷起于北方,滿語中有阿哈(Aha),,漢語意譯為“奴才”,。沿其舊俗,奴才一詞在社會上也得以廣泛使用,,當(dāng)時及后世各種小說中也常有反映,。《紅樓夢》33回,,賈政說寶玉:“該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讀書罷了”,。在很多時候,奴才及其衍生詞語都是賤稱和含有貶意的,。入關(guān)后,,這類詞語有時也出現(xiàn)在正式官方文獻中和煌煌上諭之中,如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帝上諭中有“此等卑污之習(xí),,皆始自包衣下賤奴才”之語。在此種背景下,,稱謂用語中出現(xiàn)“奴才”一詞,,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了。
清入關(guān)后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內(nèi),,旗人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雍正朝還曾要求統(tǒng)一用臣字
資料表明,,清入關(guān)后,,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內(nèi),并未對奏章中稱奴才或稱臣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定,。沿襲入關(guān)前滿洲舊俗,,旗人面見皇帝及在給皇帝的奏折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稱奴才的,。康熙時期,,仍有兩稱并用,,甚至同一奏折中,既稱奴才又稱臣的情況。雍正初,,清廷試圖統(tǒng)一相關(guān)稱謂,,《欽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試圖統(tǒng)一相關(guān)稱謂:“凡奏章內(nèi)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后著一概書寫臣字,。特諭?!彪m然如此,,我們看到,雍正時期的奏章中,,仍然是兩稱并存,,同為旗籍官員,既有稱臣的,,也有稱奴才的,。漢文文獻如此,滿文文獻也如此,。雍正帝亦并未因其自稱“奴才”,、“臣”而表示批評或斥責(zé),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語,。
直到乾隆前期,,此種兩稱并存的情況仍然可以見到。
與雍正朝要求統(tǒng)一自稱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滿族大臣公事與私事分稱臣,、奴才。
然而,,此時旗員稱呼問題也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變化,。一個典型事例是,乾隆六年,,貴州官員張廣泗上奏請求將長子留在自己身邊,,奏折中,自稱為臣,,而將兒子稱為奴才,乾隆帝為此專門下旨,,對張進行訓(xùn)斥,。這表明,雖然旗籍官員奏章中仍然兩稱并存,,但這一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對于旗下官員私事折,,已經(jīng)開始要求稱“奴才”,以維護滿洲舊俗,。
至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對官員自稱進行規(guī)范。不過,,這一次與雍正朝的要求統(tǒng)一自稱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公事與私事分開辦理:“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后頒行公事折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折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p>
至此,,清代官場稱謂中,奴才與臣的稱呼規(guī)矩基本確定,?!肚灏揞愨n·稱謂類》記載了奴才稱呼運用的基本情況:“不獨滿洲也,蒙古,、漢軍亦同此稱,,惟與漢人會銜之章奏,則一律稱臣,?!蓖瑫r,“漢人之為提督總兵者,,稱奴才,,雖與督撫會銜,而稱奴才如故,,不能與督撫一律稱臣也,。王公府邸之屬員奴仆,對于其主,,亦自稱奴才,。”
大體上說,官方文件及正式場合稱奴才的,,有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滿洲等旗下官員,,覲見皇帝、皇后時,,自稱奴才,。在奏折中也使用奴才這一自稱,無論官職尊卑,,甚至官居大學(xué)士,、尚書之職,仍然自稱為奴才,。而漢族官員無論在覲見還是奏章中,,都自稱為臣。這時稱奴才,,顯示出清自乾隆以后,,對滿洲舊俗的極力維護。
第二種情形:清制中,,武職官員對皇帝,,也自稱為奴才,雖然與督撫大員會銜上奏,,都自稱為奴才,。究其初制,或有深意,,但行之既久,,則視為習(xí)慣。至咸豐二年,,將武職稱奴才之規(guī)矩推廣至武科舉人,,令“嗣后中式武舉引見。俱一律奏稱奴才,。如再有錯誤,。即將該提調(diào)等奏參?!?/p>
清末,,反滿浪潮迭起,人們對旗員與漢官的不同稱謂多有議論,, 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等聯(lián)名上“滿漢平議”折,提出“奏折中無論滿漢一律自稱曰臣,,不得再用奴才字樣”,。至宣統(tǒng)二年(1910),,清廷宣布:“我朝滿漢文武諸臣,,有稱臣,、稱奴才之分。因系舊習(xí)相沿,,以致名稱各異,。……當(dāng)此豫備立憲時代,,尤宜化除成見,,悉泯異同。嗣后內(nèi)外滿漢文武諸臣陳奏事件,,著一律稱臣,,以昭畫一而示大同,將此通諭知之,?!蓖菩胁痪茫逋醭丛谛梁ジ锩睦顺敝型帘劳呓饬?。
清自乾隆時確定此制,,并與整個清王朝相始終。其初制,,本意在維護旗下舊俗,,提示旗籍與武職人員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保持所謂“國語騎射”,,隨時準備效忠于王朝統(tǒng)治,,這也推動了這一稱呼在社會上的廣泛使用??陀^上,,這一稱謂也區(qū)別了旗人與漢臣的身份。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清代“奴才” 稱謂考 曾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 常見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