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為何總有官員試圖“對抗審查”
某縣工商局長汪某被舉報接受服務對象宴請并收受“紅包”,,因擔心受處分,,汪某退還了個體老板趙某5000元錢,,另外還多送給趙某5000元“封口費”,。這一“模擬案例”中汪某的行為可謂一錯再錯,應被認定為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據(jù)披露,現(xiàn)實中,,像汪某這般對抗組織調(diào)查的,,仍不乏其人。(12月21日《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盡管這一案例相對比較簡單,,數(shù)額也不大,,但正如紀委相關人士指出,官員給“封口費”的行為,并非僅僅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他人財物,,而是意在干擾,、妨礙組織審查,其所侵犯的客體是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對此有明確表述,,“有其他干擾,、妨礙組織審查行為的”,可以依照規(guī)定從重或者加重處分,。
此前有媒體梳理,,在今年中紀委網(wǎng)站紀律審查欄目的通告中,有35例“干擾,、妨礙組織審查”或“對抗組織審查”的表述,。其中落馬的“大老虎”數(shù)量較多,有13人為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其中,,福建省原副省長徐剛、國家旅游局原副局長霍克等均在其中,。(《法制晚報》12月14日)
那么,,規(guī)定如此凌厲,卻為何沒能讓一些黨員干部有所警覺,,進而隨意去觸碰這一底線,?
心存僥幸,錯判形勢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官員往往過高估量自己的“貢獻”,,從內(nèi)心里就十分抵制組織審查。這部分人的公開表現(xiàn)就是說怪話,,什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云云,。平日里,這些人自恃視野開闊,、消息靈通,,對于自己置身的周邊政治環(huán)境也算熟悉,他們看到有些官員每每能夠涉險過關,,這也愈發(fā)強化了固有的僥幸心理,,以為只要想些辦法、弄點手段就可能挺過去,。
不能說這種想法完全沒有對應的現(xiàn)實例證,,但正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個別的、小概率的現(xiàn)象,,并不能表明所有的抵賴,、遮掩、彌縫都能得逞,。小心機抗不過大形勢,,與其費盡心機地四處串供、托人說情,、研判對策,,還不如干脆利索地坦白交代。這些小伎倆至多不過是給組織調(diào)查增添一些困難,,但卻阻擋不了組織調(diào)查的逐次推進,。
此外,官員總在對抗組織審查,,也反映出其對反腐的真實態(tài)度,。不必重復落馬官員在任時的反腐名言,也不必強調(diào)他們在每臨大事時的高調(diào)表態(tài),,僅僅是一次“封口費”,,或者一次串供,足可以表明,,其實際行為與公開話語的割裂,,而這種割裂恰恰是真實意志的反應,具有內(nèi)在的自洽性,。這樣的官員不僅從來沒有把民眾的利益當一回事,,也從來沒有把組織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放在心上。
自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強力反腐以來,,一方面,,反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贊譽,,也極大釋放了經(jīng)濟社會中被抑制了的活力,;另一方面,反腐也招致了來自利益集團的拖延,、抵制乃至阻擊,,今年上半年,中紀委文章曾提及,,當前要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防止反彈,“不能像深深的海洋,,表面上九級風浪,,下面卻紋絲不動”,為何紋絲不動?很簡單,,觸及深層利益了,。
可見,部分官員“對抗審查”的行為,,正體現(xiàn)了腐敗與反腐敗之間的某種膠著狀態(tài),。打破這種膠著,擊退腐敗官員的反撲,,不僅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一旦退守,,甚至失守,,不僅不可能減少腐敗的存量和增量,也會更加惡化政治生態(tài),,加劇政治利益與經(jīng)濟利益的合流,。(胡印斌)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官員“對抗審查” “封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