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慧心百年 素韻流芳(上)
——寫在著名畫家潘素誕辰百年之際
潘素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黑色旗袍那幅照片,以壓倒眾生的曼妙,,成為古典和現(xiàn)代轉(zhuǎn)折節(jié)點上的一個唯美標志,,令人過目難忘,。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見到她時早已是一頭短發(fā),,一件淺色藍灰褂子,,一條合體的褲子,,簡潔從容地裹住了雙腿,,唯一的點綴是一條款款挽在脖子上的絲巾,參差的兩個巾角隨徐徐來風飄動,。最令我難忘的是她那笑得瞇成縫的一雙眼睛和清水般的眼神,。我從認識她那一刻起,就覺得她身上有種迷人的東西在流溢著,,是眼神,、微笑、細軟的吳音儂語……都不盡然,。
1937年,,潘素攝于上海,。
光陰似水,時間過去30多年了,。在潘素誕辰百年之際,,我每每想起上個世紀80年代獲交于先生的十載歲月,不禁感慨良多,。
我與潘素交往的初始,,還是工作之余的聊天或電話,、信函;稍后,,她助力我搜集他們夫婦傳記素材,;繼續(xù)交往下去,她便給予我一份特殊的信任與厚待,。我曾宿其家中,,觀其揮毫作畫,她與我促膝而坐,,數(shù)次深談,,每每至夜半。我們共進餐,,常相對,,接席談笑,一住即十日有余,。至今仍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先生攜女兒張傳綵引我進入了不允外人進入的臥室,,親自打開臥室中柜子,將其深鎖珍藏了一生的日記,、手稿,、照片等資料取出,無介意,、也無保留地供我查閱,、抄寫或復印。往事歷歷猶如昨日,。如今,,翻閱著陳舊發(fā)黃的資料,看著字跡模糊的采訪記錄,,心里沉甸甸的,。我雖不才但義不容辭。潘素一生的傳奇經(jīng)歷,、驕人成就和潛藏在華麗與蒼涼背后的諸多細節(jié),,斯人不作,何以告慰先人,、當世和來者,!
一九七八年,,潘素、張伯駒夫婦共同揮毫寫丹青,。
徜徉青山綠水
潘素為我國著名青綠山水畫家,,吉林藝術學院教授,張伯駒先生的夫人,。原名潘白琴,,字慧素。祖籍江蘇蘇州,,1915年出生于上海,,1992年逝世于北京。潘素自幼聰慧,,擅音律,,彈得一手精妙的琵琶和古琴,且酷愛繪畫,。21歲開始正式拜師學畫,。
凡習繪事者一般要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方有些許聲名,潘素則不然,。在她正式學畫的第4年,,即1939年,北平天津畫壇出現(xiàn)一件人們熱議的奇聞:潘素因臨摹一幅古畫而一舉成名,,譽滿平津文化圈,。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張伯駒的藏友味云太史家中不幸遭遇水災,,其珍愛的一幅清初大畫師吳歷(號墨井道人)的山水畫卷《雪山圖》毀壞,,無比痛惜。伯駒得知,,將殘畫借來,,潘素將自己關在畫室里數(shù)日,臨摹了兩幅《雪山圖》,。伯駒將一幅連同殘畫送還與味云太史,,味云破涕為笑。另一幅裝裱后自家珍存,。時有名人,、雅士聞訊陸續(xù)前來欣賞并于畫上題字。沈尹默題字:“蘭閨亦有吳生筆,,點染才分詠絮功?!蔽魃揭菔夸呷宓念}詞為:“巖際懸飛瀑,,能清冰雪心,。”陳庸叟題道:“墨井安能獨擅名,,纖纖女手畫描成,。”此畫轟動一時,,先后于畫上題詞者有清末探花,、翰林、進士,,有現(xiàn)代名畫家黃賓虹,、陳半丁、于非闇,,章士釗,、葉遐庵、潘伯鷹及孔門后裔孔德成等,,竟達50余人,。名人那一行行或遒勁、或瀟灑,、或挺拔,、或雋永的題字躍然畫上,與層巒起伏,、錯落有致的雪山融為一體,,成為中國畫壇上一幅罕見的作品。
這位女畫家的早年繪事,,從臨仿這幅吳歷《雪山圖》為歷史坐標而聲名鵲起,。
1947年,潘素開始和張大千合作,。一次,,在承澤園(慶親王府)的家中,數(shù)位大家駐足案前,,有人請潘素開筆,,潘素波瀾不驚,微笑著提起筆,,在四尺宣紙的右下角落筆,,有序地勾線、點染著墨,,頃刻坡坨,、秋林出現(xiàn)了。接著張大千在秋林后補一脈山屏,山屏下寫一蘆汀,,又在坡坨旁添一葉扁舟,,于非闇在坡坨左側(cè)蓋起了一所水亭,大千又補上了相向而坐的兩個人物,。最后張伯駒提一支狼毫小楷,,于湖中補幾筆水草,并題句道:“丁亥冬至日,,叢碧寫小草,,大千居士寫疊嶂、蘆汀,、扁舟,,非闇補水榭,潘素寫秋林,、坡坨,,伯駒題記?!币彩沁@一年,,潘素還與張大千合作了一幅《臨喬仲常赤壁后游圖》。
新中國成立之后,,潘素頗為活躍,。她曾與何香凝合作創(chuàng)作,并三次為抗美援朝義賣作畫,。1952年與陳半丁,、吳鏡汀、胡佩銜等人合作畫冊一本,,為祝賀毛澤東生日,。毛主席于1953年春節(jié)特派秘書專送火腿、糕點,、果,、酒四色禮品答謝。此后,,又曾作《日升松茂》等三幅畫,,祝賀毛主席生日。
1955年,,她創(chuàng)作的青綠山水作品《漓江春晴》參加了當年的第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這幅作品色墨線面巧妙結(jié)合,倍增如畫江山的靈秀氣韻,。閉幕日,,周恩來前往參觀,,駐足于《漓江春晴》前觀看,贊評曰:“此畫頗有新氣象,?!?/p>
1961年,由吉林省委宣傳部安排,,潘素與王慶淮、孫天牧,、卜孝懷等參加了吉林省舉辦的“八人畫展”,,潘素的一幅現(xiàn)實題材作品《門頭溝食堂》,畫面明朗開闊,,充滿生氣,,頗受時人關注。
潘素繪畫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是她生命最后的十幾年時間,。此期間她的作品數(shù)量多,、精品多,深得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青睞和贊譽,。其作品一次次以國禮相贈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老布什總統(tǒng)和日本天皇裕仁等。尤以與隔海相望的張大千補筆傳馨,、被譽為“雙絕”的兩幅名畫為媒介,,而聲名遠播、聞名遐邇,。這是當可載入我國繪畫史冊而流傳后世的一段佳話,。
垂暮之年的張伯駒思念遠在臺北的老友張大千,難相見便生合作之念,。當時正值中山書畫社在京舉辦鄭成功紀念畫展,,就由潘素繪就兩幅芭蕉圖,伯駒修書,,托一位香港友人轉(zhuǎn)給大千先生,,請他任擇其一加以補繪。大千先生見之大喜,,不料時值病中,,不能作畫。轉(zhuǎn)過年來大千先生又取出悉心保存的這兩幅畫,,分別作了補繪,。其中一幅,在潑墨芭蕉的左下側(cè)補以雙目異色,、毛色黑白相間的匍匐的波斯貓,,并題詞曰:“壬戌之夏,,潘素大家遙寄大作,命為補筆,,時方大病初恙,,更兼目翳,有負雅望矣,,八十四叟,,爰。摩耶精舍,?!绷硪环笄壬鷦t補繪了背立的素裝仕女圖,,題曰:“壬戌夏四月即望,,潘素大家遙寄妙筆,命予補寫團扇仕女,,落筆惶恐,。八十四叟,爰,。摩耶精舍,。”分處海峽兩岸的兩位畫家在改革開放之初,,即共筆墨于尺素之間,,不僅開創(chuàng)了海峽兩岸畫家攜手合作的先河,也留下了傳世佳作,。
“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項背,。”這是以畫名天下的張大千先生于1981年對潘素《云峰春江》一作所作的題詞,。大千先生用“神韻高古”和“直逼唐人”精準地概括了潘素青綠山水藝術風格的特色,,并將她比為盛唐時期深得張僧繇真?zhèn)鞯闹剿嫾覘钌芍^備極贊譽,。
1980年著名美術史家和評論家常任俠教授著文稱潘素的作品:“功力既深,,培基復厚,遠紹祖國唐宋傳統(tǒng),,下與明清名家并馳”,。
1980年2月,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北京分會在北海公園畫舫齋主辦了《張伯駒潘素夫婦書畫聯(lián)展》,。展品中一部分是劫后幸存,,一部分是新作,。1980年,于香港大學等學府任教的著名學者馬玉琪持潘素兩幅作品請97歲的沈裕君先生題字,。沈老頗有興致地為他講述張潘這次聯(lián)展的盛況,,“參觀人數(shù)之多,贊譽之熱烈,,是前所未有的,。”
1983年,,美國圣荷西市藝術博物館,,洛杉磯市北橋大學藝術館邀請中山書畫社的作品去美展覽,潘素畫作《峒關蒲雪》,、《云峰秋林》和《臺灣風光》均受到好評。
1983年春節(jié)期間,,潘素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臨摹完成了中國傳世最古的那幅山水畫——隋朝展子虔《游春圖》,。臨摹惟妙惟肖,完全保持了原作的神韻和風采,,顯示出畫家在藝術上日益精湛的造詣,。
潘素晚年作品呈現(xiàn)出“神韻高古、明麗清朗,、意境幽深”的藝術特色,。數(shù)十年來,潘素筆底臨摹有一般人不易見到的真跡,,實地寫生更有世人所未到之奇境,,積累沉淀至晚年,全部傾瀉于筆端,。她尤長金碧青綠及雪景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則兼南北宋之長,。其創(chuàng)作活動持續(xù)了半個世紀,,作品近千幅。晚年還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美協(xié)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顧問,、中山書畫社副社長等職,。繪事和社會活動甚為繁重,但其堅持作畫,,案牘勞形,,日不間斷,。
潘素臨摹的《游春圖》,。
一代名士傾情
潘素一生最幸運之事,莫過于遇上了一代名士張伯駒,。
潘素是張伯駒的第四位夫人,。其父潘智合,其母沈桂香,。潘家為名門望族,,其祖上潘世恩中過前清狀元,官至英武殿大學士加太傅銜,,潘世恩其孫潘祖蔭在光緒年間官至工部尚書,。蘇州百花行是潘氏大家族的住地。潘智合遷往上海后,,家道始衰落,。7歲時,母親為潘素延師,,教其工女紅,、習音律、學繪畫,。然不幸母親早亡,,小小年紀的潘素未能逃脫繼母魔掌,還淪落風塵,。后遇張伯駒,,兩人一見鐘情,1935年于蘇州完婚,。
“青樓”女子嫁給了張伯駒,,近乎潘素的一次涅蓜重生,她的人生之路,,從此步入正途并寬闊和亮麗起來,。潘素最重要的受益是一步就跨進了張伯駒的“文化藝術圈”?!八墓印敝坏膹埐x早年的交友即皆鴻儒無白丁,,他的這個圈,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是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除金融業(yè)外,他廣涉鑒賞收藏,、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戲曲音樂等諸多領域,所交之友張大千,、溥心畬,、余叔巖、傅增湘,、沈裕君等皆為一時之國手,。張伯駒本身的才氣、性情,、品格,、貢獻以及與友人交往的種種軼聞趣事,被有識之士視為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一個頗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所以張伯駒自身輻射出的力量和氣息,,不僅讓潘素有了依靠和安慰,時時的濡染和熏陶更是天下無雙,。
張伯駒多情,,多情通向?qū)徝馈K麗叟怂氐奶焐愘|(zhì),,但他不把她當做“花瓶”,當做擺設,,他看好了潘素是一塊未經(jīng)琢磨的璞玉,,一經(jīng)琢磨,就要顯露出炫目的光彩,?!盀榛鬯禺嬅芬恢А薄巴鬯厝ゲ┪镳^”“于車上教慧素讀《千家詩》”等,可謂用心良苦,!
是他,,為潘素延請名流,傳授法繪,;也是他,,為潘素提供了常人無法企及的習畫條件和環(huán)境。潘素自述,,我先是:“以家收藏歷代名貴書畫真跡,,潛心觀摩學習,進而臨摹隋,、唐,、宋、元,、明,、清,,專攻國畫山水?!保ㄈ蚊懒兀?/p>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潘素 畫家 誕辰百年 張伯駒 《雪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