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舊版要論>爭鳴 爭鳴
三個噴嚏的考題讓人倒胃口
1個噴嚏+1個噴嚏+1個噴嚏=?標準答案是接二連三。武漢一所小學出了道奇葩的題目,,不只孩子的家長,,只怕所有看到這道題目的人都感受到了要開腦洞的壓力。
三個噴嚏可以聯(lián)想到疾病聯(lián)想到親情,,可以是一個成語也可以是一個故事,,有很多答案可以填充這個問號,。萬物各異,,但萬物同理,,總是能找到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只要能自圓其說,,誰也不能說解錯了,。關鍵是這些思維鍛煉有助于讓學生從各種孤立的事件中尋找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并找到自己的答案,。
但說實話,,現(xiàn)在有些題目恐怕很難找到意義所在。比如,,網(wǎng)上流傳了一道二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題:四個小學生出門,,帶了7張餅,如何分才能分均勻,。答案是把七張餅疊在一起,,然后切成四份。有沒有被戲弄的感覺,?解不出來的時候茶飯不思,解出來也沒有什么值得欣喜的,,更感受不到世間萬物的奇妙,。可見,,不是每道奇葩的題目都是有意義的,。
類似的奇葩題目網(wǎng)上流傳了不少,有的讓人莞爾一笑,,有的讓人會心一樂,,有的則屬于折磨人了,孩子解不出來,,只好讓家長代勞,,家長解不出來,找度娘,,度娘也無可奈何的,,只好罵娘。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出這些奇葩試題折騰孩子到底有沒有意義,?
出題老師要搞清楚智力游戲和邏輯訓練的區(qū)別,腦筋急轉(zhuǎn)彎讓學生不得不打破常規(guī)打破思維定式,去努力尋找答案,,但純粹為了奇而奇就沒有太大意義,。能找到7個餅分成四份的辦法固然值得高興,但找不出來也不代表這個人的數(shù)學能力就被判了死刑,。奇葩本身不是目的,,讓學生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有所收獲才是目的。教育需要時不時跳出照本宣科,,打破一些固有的模式,,不過,其初衷不能背離寓教于樂,,不能以追求智力游戲,,尋找那種不著邊際的靈感為目的。
沒有標準答案的試題其實也是在給整個教育體系出考題,。以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學生,,現(xiàn)在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學生。學校是否作好這樣的準備,?學校有這樣的準備,,整個教育體系有沒有?比如,,我要是不答“接二連三”,,非答三個噴嚏,你只怕也不能判我錯,。我們不擔心學生的想像力,,卻非常擔心學校的容忍度,更擔心原本就有游戲性質(zhì)的東西被當成了能力測驗的一個標準,,擔心一點點的得與失就給孩子打上好與差的記號,。
其實尺子從來就只有一把,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在教與樂中完成學業(yè),。學習既需要周而復始溫故而知新式的機械重復,,學習更需要呵護住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不能被一些莫名其妙,、沒有意義的智力游戲倒了胃口,,而恰恰是興趣本身能讓一個人走得更遠。作為家長,,與其去指責奇葩試題的奇葩之處,,為自己孩子沒有過人的聰慧煩心不已,不如多鼓勵孩子從各個角度想問題,,別輕易下結(jié)論,,也別執(zhí)著于答案的對與錯,。自己想不明白的事,不妨把權(quán)力交給孩子,,讓孩子去展現(xiàn)自己的想象空間,,要是費盡心思去猜測題目背后的動機,反而離初衷遠了,。
編輯:劉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