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吳越國引領(lǐng)五代玉器風騷 承繼唐代遺風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至979年),分裂割據(jù)的政治局面,,雖然不利于玉文化的高歌猛進,,但玉料的進貢、交易和玉器的制作都未停頓,,全國各地出土的五代玉器數(shù)量不多,,卻也有江寧南唐二陵青玉哀冊、合肥西郊南唐墓銀鎏金玉步搖,、成都前蜀王建永陵云龍紋玉帶等較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尤其偏安東南一隅的吳越國,先后有杭州錢元瓘家族墓,、三臺山五代墓,、臨安水邱氏墓、康陵和雷峰塔地宮等處出土玉器80余件,,器型有玉佩,、玉璜、玉梳背,、玉墜,、玉簪花、龍形玉飾,、玉牌飾,、鴛鴦形組合玉飾及各類花形飾片,琳瑯滿目,,獨領(lǐng)五代玉器風騷,。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的五代玉童子
五代玉器,器型和紋飾主要承繼唐代遺風,但八曲海棠杯,、獸首杯,、胡人伎樂紋、獅獸紋等唐代流行的散發(fā)著西域風情的器型和紋飾均告銷聲匿跡,,傳統(tǒng)的龍鳳和時尚的鴛鴦,、蝴蝶、牡丹,、靈芝等花鳥題材成為玉器造型和紋飾的主流,。玉器琢刻技法豐富多樣,或鏤空或陰刻或圓雕,,技藝精湛成熟,,風格寫實細膩。
守舊之余,,五代玉器也頗多創(chuàng)新,,一些新器型、新紋樣還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南唐二陵的玉哀冊,、吳越國康陵鐫刻吉祥語的白玉牌飾、雷峰塔地宮的玉童子和玉“開元通寶”錢等,,都是同類型玉器中最早的出土資料,。
康陵出土的玉牌飾略呈長方形,上端中間穿孔,,周邊碾刻纏枝牡丹和松針,,兩面中間分別鐫刻“千秋萬歲”和“富貴團圓”,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鐫刻吉祥語的長方形玉牌飾,,相似的鐫字玉牌飾在明清時期十分盛行,。
雷峰塔地宮出土的玉童子,頭形圓潤,,面目俊秀,,五官端莊,雙手扶腰,,上半身右傾,,內(nèi)著圓領(lǐng)套頭衫,外套右衽半臂衫,,腰部系帶,,雙腳著靴,立于浮云之上,。此件玉童子衣衫飄逸,、下擺刻劃密集平行短線紋,、袖口緊收有條紋、衣紋多長短平行弧線,、靴上飾網(wǎng)格等特點,,顯然是沿襲唐代玉雕人物的風格,而后腦勺外凸,、五官寫實精細,、衣紋作“米”字等特征,卻是隨后兩宋玉雕童子流行的元素,。五代玉器承上啟下的特征,,由此可見一斑。
(蔣衛(wèi)東 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xiàn)為中國文物學(xué)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吳越國 引領(lǐng)五代玉器風騷 承繼唐代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