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爺爺奶奶”為啥還在教小學
前段時間,,筆者參加了一個調研活動,,發(fā)現(xiàn)農村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育均衡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我走訪了一些農村小學,,發(fā)現(xiàn)有的連操場都沒有,,體育課,、課間操就在教學樓之間的空地上進行,上級配發(fā)的一些教學器材,,要么限于場地,,要么沒有專業(yè)師資,往往被束之高閣,,不能發(fā)揮應有作用,。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偏大,,“爺爺奶奶級”的教師比較普遍,。“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成為當?shù)亟處熖蓐牻Y構不合理的真實寫照。
在豫南某縣一個村小學,,一名姓李的特崗教師告訴我,,學校沒有教師周轉房,也沒有食堂,,食宿非常不便,。她家住在縣城,,村里和縣城不通公交車,每天往返打車的話,,僅路費就需要30元,。為節(jié)省開支,只能住在已成危房的老教學樓里,,放學后還要自己買菜,、做飯。由于生活條件差,,很多年輕教師不愿意留在農村,,流動性很大。當?shù)匾晃恍iL說,,每年開學前,,他最怕兩件事,一是孩子們又流失了,,二是又有年輕老師走了,。據(jù)當?shù)亟逃块T統(tǒng)計,該縣特崗教師流失比例在20%左右,。今年該縣招聘特崗教師200多人,,在雙向選擇環(huán)節(jié),當場就有十多人放棄資格,。
年輕人不愿來,,來了留不住,年齡大的教師知識結構相對老化,,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一些農村小學開全開足課程往往成為奢望。由于地方財力有限,,一些農村學校教師理論上超編實際缺編,,且學校越偏,越缺少年輕教師,,老齡化程度越嚴重,。有的小學由于長期缺乏“新鮮血液”,英語,、多媒體教學等課程雖然排上課程表,,實際上卻淪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
走訪中,,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生活條件艱苦,、收入較低、教師面對的多是留守兒童,、責任壓力大,、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職稱評定難、評優(yōu)評先機會少,、晉升受限等因素,,難以吸引并進一步留住年輕人在農村安心從教。一名青年教師告訴筆者,,他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見了好幾個女孩,人家一聽在農村小學當教師,,就都沒了下文,。由于年輕教師難招,、職業(yè)認同感不高,,而中老年教師又難以勝任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導致農村學校教學水平下降,。家庭條件較好的,,不再讓孩子留在農村讀書而轉向城市求學,這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優(yōu)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向縣城的中小學集中,,造成農村學校班額少、學生少,、教師少,,城區(qū)學校班額多、學生多,、教師多,,導致城鄉(xiāng)教育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xiāng)教師在績效工資,、收入待遇方面差距也相應拉大,。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今年教師節(jié)期間,,李克強總理指出,教師是國家大廈的“基石”,,“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不是樓房,、不是課桌,是教師”,,強調要為基礎教育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為此,筆者建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采取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氣改變農村教育的現(xiàn)狀,。首先,,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建設適量的“周轉房”或“教師公寓”,,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縮小城鄉(xiāng)學校的差距,。二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繼續(xù)推進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暢通農村教師交流補充渠道,,解決城鄉(xiāng)教師資源配置上的結構性矛盾,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公平和均衡發(fā)展,。三是改善教師待遇,,深化職稱評定制度改革,在職稱評定,、評先評優(yōu)上對農村教師給予政策傾斜,,建立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激勵和吸引人才積極到農村從教,,努力做到以事業(yè)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讓他們真正成為知識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傳承者,,道德的示范者,。(清明)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農村學校 爺爺奶奶教小學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