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第五屆國際佛學論壇:佛教有助于道德建設
10月17日至1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佛性研究——第五屆國際佛學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發(fā)表論文30篇,來自海內(nèi)外教界、學界的200名漢藏名學者,、高僧大德,、青年學生與佛學愛好者出席了會議,。
中國佛教協(xié)會駐會副會長宗性法師,,知名佛學家、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教授,,香港大學法光教授,,當代著名佛教弘法家濟群法師,《格薩爾王》研究專家,、漢藏翻譯前輩降邊嘉措教授等出席了論壇,。
“佛性”是佛教思想體系的根本概念之一,既是佛教學術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問題,,也有重大的社會實踐價值,。大乘佛教強調(diào)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為眾生的宗教修行與道德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佛性思想對于中古以來中國文化,、東亞文化的發(fā)展有深厚的影響,,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東亞人民的精神生活。
論壇深入漢語,、藏語,、梵文、巴利語等佛教經(jīng)典,,從佛性的本質(zhì),、佛性的呈現(xiàn)、佛性與如來藏,、佛性與種姓,、佛性與空性、漢傳佛教的佛性思想,、佛性思想的現(xiàn)代開展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熱烈而有啟發(fā)意義的交流討論。
論壇發(fā)起人夏壩仁波切認為,,深入地理解,、體會佛性思想,對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都有積極作用,。第一,,排除生命的怯懦。當我們理解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的時候,,必然會升起生命進步的自信,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第二,,克服歧視。理解佛性后,,不會因為自己的知識,、財富,、職業(yè)、地位,、種族,、地域、貴賤等而生起傲慢,,真正在社會,、世界、宇宙的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人人平等,。第三,,克服自私。人的痛苦來自煩惱,,煩惱來自對自我的執(zhí)著,,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很多人的煩惱反而更多了,。理解了佛性,,就會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本性是空,,進而放下小我,,融入宇宙人生的大我。第四,,通向慈悲,。通過了解眾生平等,人人都是候補佛,,就會從根本上樹立慈悲為懷的觀念,,有助于營造和諧溫馨的社會。
自2012年創(chuàng)辦以來,,國際佛學論壇已經(jīng)舉辦5屆,,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關注。論壇每次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依次研討了佛教傳播,、禪定、戒律,、菩提心和佛性,,并出版了“國際佛學論叢”。
國際佛學論壇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交流互鑒,,為三大語系的佛教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通過論壇,,已經(jīng)有50余名藏區(qū)的格西,、活佛來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與世界各地的佛教學者對話互動,深化了彼此的相互理解,。這不僅對佛教學術界,,就是對于廣大信眾也有深遠的影響。
作為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的年度學術成果,,權威藏傳佛教經(jīng)典,、嘉曹杰·達瑪仁欽的《寶性論大疏》漢譯本新書發(fā)布會同時舉行,譯者哥倫比亞大學江波博士作了主題發(fā)言,。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第五屆 國際佛學論壇 佛教 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