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微信謠言分析報告出爐 健康養(yǎng)生類話題成重災區(qū)
日前,中山大學大數(shù)據(jù)傳播實驗室,、宏博知微共同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謠言”分析報告》,。報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舉報數(shù)排名前100位“謠言”,,共600篇公眾號文章,排名靠前的“謠言”主題是:健康養(yǎng)生,、疾病,、金錢、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關(guān)、社會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養(yǎng)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慮為主題的謠言占55%。
報告指出,,健康養(yǎng)生,、疾病主題的“謠言”在引起讀者恐慌情緒和死亡焦慮上有著不容小覷的能力。巧用病從口入的傳統(tǒng)觀念,,將近三分之一(32.2%)的疾病,、健康類謠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這些謠言里,,生病是因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屬和寄生蟲的小龍蝦,;長了三四只翅膀的變異雞……而這些“病從口入”的謠言,看準了“吃貨”們的心理,,在這“民以食為天”的國度,,偏偏要讓人吃得不安心。
同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30.8%的謠言都提到了癌癥,。癌癥因其致死率高,、治療過程痛苦,、病因復雜等原因,成了造謠者信手拈來的一種簡單好用的必殺器,。另一方面,,謠言也用防癌當誘餌,趁機賣起了凈水器和保險,。謠言常常用身邊常見的食品用品當陷阱,,例如雞蛋、牛奶,、西瓜,、蒸鍋,、肥皂等等,這些你平時食用使用時未加思考的東西,,突然變成了致命毒藥,。
許多謠言通常都假借專家身份,如“中國銀行”領(lǐng)導高層,、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加拿大腫瘤專家等,讓讀者將“權(quán)威性”的線索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進而說服讀者相信它們,。同時,用專業(yè)術(shù)語精心包裝,,激素催生技術(shù),、抗生素、硫化促進劑,、礦物性毒化水體等專業(yè)術(shù)語的使用使這些“謠言”看起來“頭頭是道”,。
許多謠言打著一切為了你和家人好的親情牌,拼命地想偽裝成你父母或者鄰家大媽,,一邊傳播著讓人恐懼的信息,,一邊呼吁你為了家人和朋友轉(zhuǎn)發(fā)。報告介紹,,每看一篇“謠言”,,仿佛都是在進行一場歷險,讀者常常經(jīng)受著莫名的恐慌,。更為糟糕的是,,“寧可信其有”式的恐慌之后的轉(zhuǎn)發(fā),會把這種恐慌情緒傳遞給更多的人,。因此,,我們在不遺余力地阻擊“謠言”、阻止恐慌情緒傳播的同時,,更要不斷加快辟謠的步伐,,讓真相傳播得更遠。掌握了真相,,才能真正增強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感,。(記者吳春燕 通訊員張靖雨)
編輯:薛曉鈺
關(guān)鍵詞:微信 謠言 養(yǎng)生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