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上海文史館撰寫修訂《上海賦》:1500字 用3年寫成
原標題:上海文史館撰寫修訂《上海賦》:1500字 用3年寫成
-本報記者 鐘 菡
賦是一種傳統(tǒng)文體,,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都成為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如今,,上海文史館撰寫修訂了《上海賦》,描繪出上海從建埠到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滄桑變化,。鮮為人知的是,,《上海賦》的主要執(zhí)筆人,金山圖書館古籍文獻部主任張青云是一位來自三峽的“新上海人”,。從2012年開始動筆到2014年定稿,,這篇1500字的賦花了三年的時間。
【承大賦傳統(tǒng)】
初稿寫了7000多字
為何要寫《上海賦》?上海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吳孟慶回憶,,2012年10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領導邀請館內外數(shù)位詩人商談創(chuàng)作《上海賦》事宜,“那時我們剛剛編撰完成 《上海地域文化通覽》,,有些意猶未盡,,同時也作為迎接2013年文史館創(chuàng)建60周年的項目。”其實,,早在2007年,,光明日報文藝副刊曾開辟 《百城賦》專欄,后來結集成書,,掀起了賦體復蘇的高潮,。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楊逸明說,“《百城賦》 里面的作品良莠不齊,,比較精彩的如 《大連賦》,、《杭州賦》等等,現(xiàn)在各個地方都在打造地域文化,,縣,、市、省都在組織寫賦,。”
賦有大賦,、小賦之分,以大賦的題材寫城市文化有歷史淵源,。漢代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創(chuàng)作《兩都賦》,分別介紹長安,、洛陽的富庶盛況,,后來張衡寫作 《二京賦》、左思作《三都賦》,,在形式上都受其影響,。《上海賦》 也算作大賦,。張青云介紹,,其實最早初稿寫了7000多字,經(jīng)過幾次修改才成為現(xiàn)在的1500字,。“當時大家也擔心寫太長讀者看不下去,,而且考慮到要寫成書法的樣式。”不過他強調,,大賦不是以字數(shù)論的,,“大”指的是題材,、氣象的宏大,大賦講究鋪陳排比,,要面面俱到,,當然字數(shù)上相對也會多一點。
【借書法傳播】
高中生有能力閱讀
為了推廣《上海賦》,,上海文史館邀請館員高式熊,、劉小晴、錢茂生,、徐圓圓等四位書法家,,分別用隸、楷,、行,、篆4種書體,將其書成字帖出版發(fā)行,。吳孟慶說,,借助這樣的手段,是希望能有更多上海市民欣賞到這樣的作品,。
《上海賦》要能代表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創(chuàng)作水平,,為此文史館召開了多次專家研討,張青云將修改意見一一記錄在本子上,,并且對作品進行調整,。“老上海人給新上海人提供了內容框架,新上海人進行梳理潤色,,所以《上海賦》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既要雅俗共賞,又要保證大眾基本看得懂,,對于格律的規(guī)定都基本講究,,但不是死守,最終還是要文通句順,。”對于現(xiàn)代的辭賦創(chuàng)作,,著名古典文學家王運熙曾經(jīng)提過四個字“古貌今情”,古貌就是保持賦固有的典雅風格,,今情就是書寫時代精神,?!渡虾Yx》綜合表現(xiàn)上海的歷史人文經(jīng)濟,,包括四個中心建設,對于自貿區(qū),、金茂大廈等都有涉及,。
為保證讀者能夠看得懂,,這次的《上海賦》也有相應的注釋。張青云覺得,,以目前高中生的水準完全有能力閱讀,,“現(xiàn)在高考很多人寫古詩、文言文,,都得到了社會的寬容,。”他回憶,在自己工作的金山圖書館,,前幾天居然有一個初中生跑來,,指名道姓地要借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后來我們找了收錄這篇賦的《文選》給他,,那個中學生讀了大半天才走,。”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上海文史館 《上海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