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明代親王的“帽子” 明魯荒王墓出土服飾研究
九旒冕,。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藤篾編制,,髹黑漆,,表敷羅絹,鑲以金圈,、金邊(金方池,、金事件);冠的兩側(cè)有梅花金穿(金葵花),,貫一金簪,。延板,前圓后方,,九旒,,旒施紅,、白、青,、黃,、黑五色玉珠。板下有玉衡,,連結(jié)于冠上兩邊凹槽內(nèi),;玉衡兩端有孔,以懸充耳,。
1969年,,山東省鄒縣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龍山挖防空洞時,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秘而甬長的墓道,。據(jù)地理志記載:“九龍山,縣東北,,距城二十里,,在蟠龍山的西南五里,山形起伏,,其數(shù)凡九,。”山下有泗河、沂河和白馬河環(huán)繞,,在多山的鄒縣附近。非常明顯,,這是一個“風(fēng)水寶地”,。
明朝第一代魯王——明魯荒王墓就在這里。
1970年春至1971年初,,山東博物館考古隊(duì)對明代魯荒王墓做了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墓內(nèi)雖遭積水浸泡,,但大批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的歷史價(jià)值,。而這些文物為研究明代親王禮制,、政治經(jīng)濟(jì)情況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圓檐高頂藤帽,。表有黑色織物,,圓頂,高17厘米,、檐寬41厘米,。
年少的魯荒王和他的“大明親王第一陵”
魯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十子,,為朱元璋與郭寧妃所生。史料記載,,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兩個月時,就被封為魯王,,洪武十八年就藩兗州,。朱檀喜愛文學(xué),謙恭下士,,頗得朱元璋喜愛,。但年少的他,同時癡迷于長生不老之術(shù),,終日焚爐煉丹,,日日吞服,結(jié)果“餌金石藥,,毒發(fā)傷目”,,導(dǎo)致雙目失明,不久便病入膏肓,,不治身亡,,年僅19歲。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既惱怒,,又悲傷,惱怒悲傷之余給了他一個謚號———荒,,因此,,朱檀謚號魯荒王。
明魯荒王朱檀死后,,按照親王禮制,,在今山東鄒城東北25里的九龍山南麓修建了陵寢。由于朱檀墓是明代親王當(dāng)中的第一座王陵,,因此,,其建制和禮制為其他親王陵所沿用,而且陵園占地面積最大,,地宮距地表最深,,出土隨葬品豐富,因此,,也有“大明親王第一陵”之稱,。
1971年初,當(dāng)明魯荒王墓墓室那兩扇用巨石雕刻,、重達(dá)3噸的大門被考古隊(duì)員打開后,,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幽暗的積水和保存較好的墓室,。這也是地宮的前室。在地宮的前室中間,,有一口大缸,,萬年燈早已熄滅。中間,,武士俑,、儀仗俑、樂俑,、侍衛(wèi)俑,、馬俑、車等400多個木雕彩繪的車馬儀仗俑暗示著當(dāng)年的巍峨與繁華,。前室的后部,,有一張保存完好的朱漆桌案,上面擺放著三重盝頂寶匣,,匣飾金龍,,里面有魯荒王的謚印,刻著“魯王之寶”,。
隨后被打開的是寬敞的后室,。這是魯荒王的安寢之所,中間安置著金絲楠木的棺槨,。因?yàn)榉e水漂移,,曾經(jīng)威嚴(yán)肅穆的墓室顯得有些混亂。
在棺槨東側(cè),,有兩個朱漆木箱,。箱子長寬都超過半米,外髹朱漆,,漆面上刻著花紋,花紋內(nèi)粘貼金箔,。寶箱的四面和頂上都裝飾著團(tuán)龍,,伸展五爪,鬃鬣飛舞,,四周祥云環(huán)繞,。提梁、鎖鑰均以鐵制,,上面鏨刻陰紋,,捶入金絲。在這兩個繁復(fù)華麗的箱子里,,考古隊(duì)員發(fā)現(xiàn)了魯荒王的冠冕服飾,,其中最為莊重的便是九旒冕,。
九旒冕。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藤篾編制,,髹黑漆,,表敷羅絹,鑲以金圈,、金邊(金方池,、金事件);冠的兩側(cè)有梅花金穿(金葵花),,貫一金簪,。延板,前圓后方,,九旒,,旒施紅、白,、青,、黃、黑五色玉珠,。板下有玉衡,,連結(jié)于冠上兩邊凹槽內(nèi);玉衡兩端有孔,,以懸充耳,。
鎮(zhèn)館之寶“九旒冕”:最牛的烏紗帽
冕在明代時被規(guī)定為官帽,成為官服的重要部分,。而現(xiàn)存于山東省博物館的明魯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shí)物,,被戲稱為“史上最牛烏紗帽”。
所謂冕,,是古代帝王舉行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帽,。《說文解字》中說,,“古者黃帝初作冕,。”雖然不能考證旒冕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但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證明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有了相當(dāng)完備的冕服制度。以后的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象征地位和權(quán)力的冕服制度,。因此,,冕是特指皇帝、太子,、封王的專署“烏紗帽”,。
這種“烏紗帽”頂上有長方板,前圓后方,,稱為延(舊作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shù)串小圓玉,,被稱為“旒”。這也就是說,,旒,,是帝王冠冕前后懸掛的玉串?!痘茨献?middot;主術(shù)訓(xùn)》說:“古之王者,,冕而前旒”,《禮記》中說:“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意思是天子的冠上垂掛玉飾,一共有12道旒,。在《漢書·輿服志》中記載,,天子佩12旒,而“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這樣隆重的冠冕,,只有在祭祀天地、祖宗和朝見時才能佩戴,。
圓檐高頂紅漆帽,。小方頂,高17厘米,、檐寬43厘米。帽練貫六棱木雕和小圓珠各12枚,。
在明代,,只有皇帝和親王的冠冕上才有裝飾旒的資格。為顯示尊卑之分,。據(jù)《明史》記載,,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綴珠11顆,;親王只能用9旒、綴珠9顆,。
這是尊貴的標(biāo)志,,也是明代辨別身份的重要信物。朱元璋做了明代皇帝后,,更是強(qiáng)調(diào)“復(fù)漢官之威儀”,,朱氏王朝持續(xù)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而明代魯荒王墓出土的九旒冕前后各垂9道旒,,每道旒上有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的制式,,正是明代親王冠冕制度的鐵證。
據(jù)了解,,目前,,作為文物的垂旒冕全國只有兩件。一件收藏于國家博物館,,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復(fù)辟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現(xiàn)藏于山東博物館的600多年前的明初魯荒王的九旒冕。
這件明代魯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當(dāng)代人第一次見到明代親王冠冕的完好實(shí)物,。其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藤篾編制,髹黑漆,,表面敷羅絹,,鑲以金圈、金邊(金方池,、金飾件),;冠的兩側(cè)有梅花金穿(金葵花),貫一金簪。其延板為木質(zhì),,前圓后方,,比喻天圓地方,有天下一統(tǒng)的意思,。延板下有一青玉衡貫穿左右,,作用是將延板固定在冠武上。玉衡左右兩端各懸一青玉圓珠,,正好掛在兩耳的位置,,叫做充耳。
延板前后各懸九旒,,每旒九珠,,排序采取五行交替的順序。明朝重五德,,尚火德,,因此第一個旒珠為赤色,以下為白,、青,、黃、黑等色,,分別對應(yīng)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水德。每個旒珠之間相隔一寸,,這樣,,佩戴后,前面的旒會遮擋部分視線,,顯示威嚴(yán),。
九制皮弁。高21厘米,、橫寬31厘米,、冠筒徑17.5厘米。藤篾編制,,髹黑漆冠,,表敷黑紗。皮弁九縫(琪),,縫壓金線,,每縫貫五彩玉珠九顆,。冠前后各鑲一長方形金框飾(金方池),兩側(cè)鑲梅花形金穿孔(金葵花),,內(nèi)貫金簪。
帽子中的“講究”
古代人十分重視冠帽的禮儀,,將其尊稱為首服,。明代官方的服飾制度,按《明史·輿服志》的記載,,皇帝的冠分為冕,、皮弁,、武弁,、燕弁,、通天冠,、翼善冠等不同種類,,其中皮弁,、武弁,、燕弁三者大致上形制相同,。冕在冊立,、登基,、正旦、冬至等大典禮時穿戴,,三種弁在謝恩,、親征、定功賞,、四夷朝貢,、朝覲等典禮時使用,通天冠是一般小祀時使用,,翼善冠則是日常臨朝時所穿戴,。
而據(jù)記載,明代皇帝以下諸如皇太子,、親王,、王世子、郡王等皇室貴胄,,大體仿效皇帝的服飾,,只是個別裝飾略有不同,如皇帝皮弁前后十二縫,,下部用玉簪橫貫,,王皮弁只有九縫,用金簪橫貫等等,,諸如此類的差別,。而明代魯荒王墓中出土的“帽子”,,著實(shí)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明代親王的“生活”。
烏紗折上巾,。亦名翼善冠,,高22.5厘米、寬15.5厘米,,前低后高,,烏紗制成,兩角自后上折,。
其中,,由藤篾編制、冠表覆有黑紗織物的“九制皮弁”,,是古代冠服制度中等級僅次于冕的官服,,而明代魯荒王墓出土的“九制皮弁”,則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早的,、唯一完整的弁實(shí)物,。其自前而后凹9縫,縫壓金線,,每縫貫五彩玉珠9枚,。冠前后各鑲一長方形金框飾,兩側(cè)鑲梅花形金穿孔,,內(nèi)貫錐形金簪,。
與法服中的冕、弁相比,,魯荒王墓出土的常服中的“帽子”同樣惹人矚目,。其中,又名“翼善冠”的“烏紗折上巾”,,其用烏紗罩于外,,冠后立有一對折角,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還保留有類似早期幞頭系結(jié),、系帶的裝飾。
總之,,“帽子”只是明代親王生活中一個非常細(xì)微的“部件”,,但是,通過出土文物的發(fā)掘和整理,,卻為當(dāng)代人展現(xiàn)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明代生活,。
編輯:邢賀揚(yáng)
關(guān)鍵詞:冕 帽子 烏沙 明代親王 明魯荒王 明魯荒王墓 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