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烏蒙山片區(qū)扶貧見聞:野馬村化害為利“逆襲”記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 吉哲鵬) 在海拔2700多米的云南省會澤縣待補鎮(zhèn)野馬村,,曾經(jīng)讓村民世代受窮的高寒冷涼氣候,,如今卻讓這個小山村“逆襲”成為遠近聞名的萬畝百合基地,,草莓,、蔬菜、中藥材種植也頗具規(guī)模,。
會澤縣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仍有40多萬貧困人口。由于氣候冷涼,,低溫霜凍災害頻繁,,多年來野馬村都是靠馬鈴薯、蕎麥,、豆子等“老三樣”農(nóng)作物為生,。“天天蕎麥飯、燒洋芋,,吃白米飯想都不敢想,。”村民周順剛說。
為了啃下貧困“硬骨頭”,,2009年會澤縣啟動了待補鎮(zhèn)“整鎮(zhèn)推進”扶貧開發(fā),,2010年在野馬村投入6000多萬元實施中低產(chǎn)田改造項目,使全村近3萬畝的爛草海從過去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成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
記者17日走進野馬村,只見水泥溝渠流水淙淙,,大棚連接成片,,可謂田成方、渠成網(wǎng),、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
基礎設施的改善,,思想觀念的轉變,讓野馬村具備了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曾經(jīng)的劣勢則“逆襲”成為優(yōu)勢——氣候冷涼,,最適宜百合、草莓,、生菜和一些中藥材生長,。
“2005年,村黨總支從嵩明縣引來能人成功試種百合花,,但一直不成規(guī)模,。田地改造后,地里不再浸水了,,外地老板來了,,百合在村里全面開花,。”野馬村委會總支書記崔興德說。
由于氣候冷涼,,野馬村的百合花生長周期長,,葉片青翠娟秀,肉質厚,、花精神,,花期比其他地方多5到10天,深受市場歡迎,,待補鎮(zhèn)政府還為花農(nóng)注冊了“野馬川”牌百合花商標,。
當?shù)剞r(nóng)民不甘于只給外地老板打工,也學到了種植技術,,紛紛流轉土地干成了大戶,。
“據(jù)統(tǒng)計,野馬村共有318戶種植1萬畝百合,,本村占212戶,。其中,以流轉土地的方式發(fā)展規(guī)模經(jīng)營種植100畝以上的大戶本村有12戶,,外縣外省有9戶,。”會澤縣委書記陳國寶說。
“百合每畝可實現(xiàn)純收入1.8萬余元,,價格最低的畝產(chǎn)值也有1萬元,。種洋芋每畝只有800元,蕎麥每畝只有三四百元,。”周順剛算了一筆賬,。
依托基礎設施改善,全村還種了一萬多畝的草莓,、蔬菜,、中藥材。統(tǒng)計顯示,,野馬村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762元增加到2014年的7870元,,貧困人口則從3341人減少到824人。
“扶真貧,、真扶貧,,找準貧困的‘七寸’,對癥下藥,。野馬村高海拔冷涼氣候并非貧困的絕對因素,。條件扭轉后,劣勢可以化為優(yōu)勢,。”陳國寶說,。
編輯:水靈
關鍵詞:烏蒙山片區(qū) 扶貧見聞 野馬村化害為利逆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