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為作詩而讀詩
原標題:(我如何讀詩(5)) 人民日報:為作詩而讀詩
“詩無達詁”,,詩的好壞很難定出一個嚴格的計量標準,,但我贊同張問陶說的“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好詩自然天成不造作,,既有情趣又有理 趣,能怡情勵志
讀詩與學詩不同,。讀詩重在“賞”,學詩不僅要“賞”,而且要學著作,。宋代的陸游曾對他的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在詩外”的意思是不僅要讀紙上的有字之詩,,還要讀社會上的無字之詩,。但既然是學詩,紙上工夫自然少不了,。忝為詩人,,我的讀詩學詩除用以怡情勵志外,重在借鑒以提高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即為學作詩而讀詩,,故不是泛泛地讀,而是精讀,。精讀要歷經(jīng)三境界:熟讀,、深研、神會,。
第一是熟讀,。先要多讀,廣泛涉獵: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現(xiàn)當代名家的力作,,盡可能多讀,,開闊眼界,然后選自己最喜歡的,、最適合自己“口味”的熟讀,。我最喜歡讀的有晉陶淵明、唐李白,、宋蘇軾和現(xiàn)當代的魯迅,、毛澤東的詩詞。熟讀,,當然要熟讀好詩,。雖說“詩無達詁”,詩的好壞很難定出一個嚴格的計量標準,,但我贊同清代張問陶說的“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好詩自然天成不造作,,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能怡情勵志,。
第二是深研。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聚焦自己最喜歡的好詩,。對這些好詩做深度解析,研究它們好在哪里,,還有什么不足,。為了研究得更加深入,我的做法是編書作注,,把有參考借鑒價值的詩論與詩詞選編成書,,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一開始最欣賞的多是詩的“煉字”“煉句”,,即語言運用功夫,。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二月春風似剪刀”之類,覺得巧,,覺得妙,。這樣的研究是在語言層面上的。進一步研究的應(yīng)該是詩的立意和意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的口說:“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毛澤東在與人談詩時說得更具體:“詩貴意境高尚,尤貴意境之動態(tài),。”又說:“首先是內(nèi)容問題,,語言是表現(xiàn)形式。”重內(nèi)容,、重立意,、重意境,并非輕語言,。但語言是為表現(xiàn)內(nèi)容,、突顯立意、營造意境服務(wù)的,,故是第二位的,。蘇軾在談?wù)撎諟Y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說:“因采菊而見南山,,境與意合,,此句最有妙處。”“采菊”也好,,“見南山”也好,,都為了突出詩人不入俗流而悠然自得的意境,。其語言自然平易卻讓人過目不忘。對詩的“深研”,,就是要研究到詩的意境,,特別是意境所隱含的“意”,這“意”往往是詩人的言外之意,。
第三是神會。所謂“神會”就是要進入所讀之詩的意境中,,與詩人的情志精神碰撞,、契合。例如詩人殊同有一首舊體詩:“客中送客更南游,,一站華光入夜浮,。說好不為兒女態(tài),我回頭見你回頭,。”這詩與唐人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有異曲同工之妙,近人情,,富有生活氣息,,因而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便是“神會”,。如此詩情可能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經(jīng)作者一語道破,,讓人過目難忘,。最近還讀到一首今人所作的舊體詩,雖破了格律詩聲律韻律的約束,,顛覆了短詩避用復字的禁忌,,但其立意好、意趣真,,能讓人心領(lǐng)神會:“西湖初遇春風好,,西湖再遇春風老。安得此情同春風,,明春還來綠芳草,!”另有一首詠玉蘭的詩,其結(jié)句為“不須蜂蝶頻頻顧,,只向春風淡淡開,。”玉蘭花碩大高潔卻少有香氣,淡泊低調(diào)卻雅致可愛,。這樣的詩如能神會,,于提升個人境界大有益處,。
其實,讀詩學詩首先要學做人,。詩品出于人品,,人品不高詩品也不會高,然后才是學作詩,。另外,,讀詩,泛讀不如精讀,,精讀不如“精編”,精選自己所心儀的詩并加以注釋,,通過從“眼讀”到“筆讀”,對詩的語言,、主旨與意境有更深一些的體會,。再就是學以致用,不僅引用,,而且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這樣讀詩學詩會事半功倍。
習近平同志曾經(jīng)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yīng)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因為讀詩學詩對個人來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對家庭來說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所以,,為了言實、氣華,、繼世,、強國,大家都來用心讀詩,、學詩,、寫詩吧!
作者簡介
易行,,本名周興俊,,當代詩人,以舊體詩詞寫作為主,,代表作有《遠望集》《探尋集》《中國詩學舉要》等,。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2日 24 版)
編輯:水靈
關(guān)鍵詞:作詩 讀詩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