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不敢退休:4700萬高齡農民工養(yǎng)老醫(yī)療誰來解決,?
原標題:不敢退休:4700萬高齡農民工養(yǎng)老醫(yī)療誰來解決?
漫畫:勾犇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教研室主任郭偉和表示,,許多高齡農民工不是不想退休,,而是不敢退休,,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要給自己掙養(yǎng)老錢,。“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為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條件而奮斗,,老了還要自己存錢養(yǎng)老,,真是讓人非常心酸”,。許多調查研究指出,,當下高齡農民工多從事勞動條件艱苦、勞動強度較高的第二產業(yè)或低端服務業(yè),,而這些工作恰巧又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從事的,。即使高齡農民工目前還能繼續(xù)工作,,但他們也有完全老去的那一天,到那時,,誰來填補高齡農民工留下的空缺,?
這可能是李師傅最后一年在北京干活了。
李師傅今年64歲,,老家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農村,。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李師傅就來到北京開始了打工生涯,。直到前年,,由于年齡太大,他開始干起環(huán)衛(wèi)工人這份工作,。由于用人單位擔心員工年齡太大容易出問題,,把年齡上限定在了65歲,這也就意味著,,李師傅明年就不能繼續(xù)干這份工作,。
李師傅說,這次“退休”后,,他計劃回老家種地,。對于未來,他最擔心兩個問題——養(yǎng)老和醫(yī)療,。“現(xiàn)在能掙多少是多少,,實在干不動就只能靠子女了,但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不能全靠他們,。在農村生活,,吃喝都好辦,,就是怕生病”。
李師傅是高齡農民工群體的典型代表,。國家統(tǒng)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數(shù)為26894萬。如果將50歲以上的農民工視為高齡農民工,,其比重達到15.2%,,絕對數(shù)量達4100萬。
而國家統(tǒng)計局4月29日剛剛發(fā)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5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重上升至17.1%,絕對數(shù)量高達4685萬人,,接近4700萬,。如此龐大的群體,其生存現(xiàn)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都值得社會高度關注,。
現(xiàn)狀:想干重活多掙錢,,但身體吃不消
如今的高齡農民工,絕大多數(shù)是上世紀90年代左右就外出打工的第一代農民工,。年輕時,,他們多從事建筑等重體力勞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下降,,他們不得不另謀生路,。
李師傅年輕時做過飼料廠工人、裝修木工等四五種工作,,掙得都要比現(xiàn)在做清潔工多,。如今,李師傅每天凌晨5點半就要開始上班,,一直干到中午11點吃午飯,。下午,一般2點上班,,5點下班,,活多的時候還要干到7點甚至更晚。他每個月拿2100元工資,,工作單位管住(與其他11名工友住在一間屋子),,但不管吃。
對于目前的境況,,李師傅并沒有太多抱怨,。在他看來,到他這個年齡,,只要能掙錢就已經很不錯了,。“我也想干掙得多的活,可是人老了沒人愿意要”,。今年過年,,為了拿到全額工資,他甚至都沒有請假回老家,。
因為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癥,,3年內做了兩次手術,家住安徽阜陽的農民工老張,,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他還是盼望著,未來能到外地或當?shù)氐慕ㄖさ厣先ゴ蚬ぁ?ldquo;在那里干活一天就能掙好幾百元錢,,比做其他活劃算多了,。”
然而實際上,,老張的愿望很難實現(xiàn)。由于他今年已經50多歲,,加上身體不好,,幾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拒絕了他。現(xiàn)在,,他只能在家附近的汽車站幫長途客車司機拉客,,拉到一個人能賺上十幾二十元錢。旺季的時候,,老張一天能賺兩三百元,,淡季的時候,也就一百元左右,。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教研室主任郭偉和教授指出,,學界一般將農民工群體細分為第一代農民工(高齡農民工就屬于該群體)和第二代農民工(或稱新生代農民工)。兩個群體雖然都被外界視為農民工,,但是在人生理想,、社會期待、工作態(tài)度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體力勞動量很大且工作環(huán)境比較惡劣的建筑業(yè)和一些低端服務業(yè),,如今已經很難招到第二代農民工,只能靠吃苦耐勞精神相對更強的第一代農民工來填補這個空缺,。但現(xiàn)實中,,第一代農民工的年齡越來越大,已經開始難以承受重體力勞動,。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近年來建筑業(yè),、采礦業(yè)等重體力勞動工作的工資一路上漲。據(jù)媒體報道,,我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多年來,采礦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和建筑業(yè)等“體力型”行業(yè)收入水平較高,。尤其是建筑業(yè)一直排在前列,且增幅高于各行業(yè)平均水平,。數(shù)據(jù)顯示,從事建筑業(yè)的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從2009年的1625元已經漲到了2013年的2965元,。
未來:養(yǎng)老、醫(yī)療是最擔心的兩大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對于未來的生活,,大多數(shù)高齡農民工并沒有太強的信心,。他們只是希望在眼下還能干活的時候,盡可能地多工作,、多賺錢,。
李師傅告訴記者,明年回河北老家后,,趁著身體還能干,,他打算重操舊業(yè)——種地。他說,,在農村生活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家里的老房子收拾收拾還能湊合住。老兩口吃也吃不了多少,,而且很多東西都能自己生產,。在穿衣方面,雖然自己舍不得買,,但孩子們時常會給買一些,,也不是大問題。最怕的就是生病,。如今,,就算是感冒等小病,去醫(yī)院隨隨便便也要花上幾十上百元,。萬一身體有了大毛病,,還得去大醫(yī)院,就要花更多的錢,,不但自己承受不了,,也會給孩子們添麻煩。
李師傅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大兒子一家在北京擺了一個賣早點的小攤,二兒子在北京郊區(qū)一家鍋爐廠打工,。對于以后的養(yǎng)老,,李師傅覺得順其自然就好——自己能掙錢就盡量不給子女添麻煩,實在干不動了,,也只能靠孩子們,。“孩子們沒讀什么書,掙的都是辛苦錢,,也掙不了多少”,。
和李師傅選擇回家種地不同,安徽的老張告訴記者,,他寧可整天在外面打小工,,也不愿意回家種地,,因為種地實在掙不到錢。老張說,,現(xiàn)在,,他每天在外拉活,妻子也在村里的火紙作坊打工,,幫人家疊火紙,。雖然工作很臟很累,但一天也能掙個百十塊錢,。
老張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全部在江浙地區(qū)打工,。談到未來,,老張表示,他和妻子還能干十幾年,,自己的生活不是問題,,說不定還能攢下一些錢,養(yǎng)老盡量不麻煩孩子們,。
一些高齡農民工在發(fā)愁養(yǎng)老,、醫(yī)療問題,另一些卻仍在焦慮孩子的成家,、買房等問題,。
老家在河北承德的許師傅在北京一個建筑工地上班。馬上就要年滿50歲的他,,19歲就開始出來打工,,在工地上干過小工、木工,、鋼筋工,、塔吊司機等多種工作。他告訴記者,,由于項目經理擔心出事故,,今年春節(jié)后,工地上50歲以上的工人大都被辭退,,已經不剩幾個了,。
他說,近幾年像他這樣接近50歲的工人,,很多都在為給孩子買房的問題發(fā)愁,。因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農村里流行男孩必須要在城里有套房才能結婚,。如今,,一套縣城的房子隨隨便便就要幾十萬元,為了給孩子湊這份錢,,父母們必須在外面打工掙錢,。
長期關注農民工問題的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博士后黃斌歡認為,在當下,,純粹務農已經很難掙錢并維持體面生活,。高齡農民工這一代人已經不太可能純粹靠回家種地來解決自己的養(yǎng)老和醫(yī)療問題,他們必須通過其他辦法找錢,。
郭偉和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許多高齡農民工不是不想退休,而是不敢退休,,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要給自己掙養(yǎng)老錢,。“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為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條件而奮斗,老了還要自己存錢養(yǎng)老,,真是讓人非常心酸”,。
誰來填補高齡農民工留下的空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章錚曾指出,,如果將50歲視為高齡的標準,,出現(xiàn)大量高齡農民工并不奇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城,,城鎮(zhèn)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留下的職工幾乎是清一色的青年農民工,,這種城鎮(zhèn)企業(yè)用(農民)工年輕化的趨勢持續(xù)了近20年。
他分析,,2004年爆發(fā)了全國性的民工荒,,背后并非是缺乏農村勞動力,而是缺乏勞動生產率高的青年農村勞動力,。在當前狀況下,,雖然農民工的工資連年增長,但這樣的工資水平對那些想要在城市安家落戶的新一代勞動者來說,,吸引力仍不夠,,只有那些工作在城市、未來會回到農村的勞動力(高齡農民工是典型代表)愿意工作,。所以說,,以高齡農民工應對民工荒已經成為事實,高齡農民工就業(yè)將會成為一種新的常態(tài),。
許多調查研究已經指出,,當下高齡農民工多從事勞動條件艱苦、勞動強度較高的第二產業(yè)或低端服務業(yè),,而這些工作恰巧又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從事的,。即使高齡農民工目前還能繼續(xù)工作,,但他們也有完全老去的那一天,到那時,,誰來填補高齡農民工留下的空缺,?
郭偉和指出,從我國的人口結構來看,,未來我們將面臨勞動力缺乏這一嚴重問題,。要應對這一問題,除了延遲退休等制度性手段,,更重要的治本之策應該是讓年輕的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得體面的勞動條件和勞動權利,讓他們獲得歸宿感和認同感,,激發(fā)他們身上的創(chuàng)造力,。
他提醒,新生代農民工本質上已經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想留在城市,維權意識和行動傾向更為明顯,。這就要求政府應該更新思維,,多從打通利益表達渠道、降低維權成本等角度,,去服務新生代農民工,。記者 向楠 實習生 亓玉昆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不敢退休 高齡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