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國人結(jié)婚成本30年增數(shù)千倍 結(jié)婚費用需靠父母
婚姻成本:從“半斗米”到“半條命”
結(jié)婚,對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來說是甜蜜的,,但這份甜蜜有時會變得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29歲的孫靜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結(jié)婚,。孫靜說,,不包括結(jié)婚用房在內(nèi),他們結(jié)婚總共花費20多萬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級酒店辦酒席花費7萬多元,給婚慶公司3萬多元,,首飾鉆戒等3萬余元,,婚紗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花費2萬多元,。
孫靜說,其實她個人不太在意結(jié)婚一定要辦酒席,,“但是父母還是更希望他們舉行婚禮,,覺得這是傳統(tǒng)。辦酒席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當老師的高琳玲,,談起她在2012年的 “馬拉松”式婚禮,直說“‘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剝了一層皮”,。
“一開始就為花銷發(fā)愁,。”當時他們收入相對偏低,家庭資助有限,,結(jié)婚主要靠兩個人自己,。兩人粗粗做了一份預算,準備10萬元左右搞定這樁喜事,。
喜事到頭來并不全是喜悅,。“累!”這是琳玲總結(jié)的第一個關鍵詞,,因為兩人老家與工作地分屬三省,,3個月里,小兩口分別跑了山東日照,、陜西咸陽,、浙江杭州三個地方,光單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東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慶常規(guī)程序,,在陜西則按當?shù)仫L俗在村里熱鬧了幾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個關鍵詞自然就是“貴”,。光杭州擺的15桌婚宴就花了6萬多元,再加上5萬元的煙酒,、近2萬元首飾,、親戚來杭州參加婚禮加游玩的近3萬元接待費,最后跑完這場婚禮“馬拉松”,,小兩口整整花了21萬多元錢。
“相當于我們兩個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結(jié)婚過程中,,兩人找朋友借婚車,、沒有買鉆戒,一再告訴自己要省一點再省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一輩子就結(jié)這么一次婚”、“不體面的話,,親戚,、朋友、同事難免說閑話”等聲音一再充斥耳邊,,最終,,兩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預定范圍。
結(jié)婚時如果將婚房算在內(nèi),,成本就會更高,。在北京一家傳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歲,來自河北邢臺農(nóng)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農(nóng)村老家結(jié)婚時,,包括在農(nóng)村自建的房子在內(nèi),,總共花費35萬左右。在農(nóng)村自己家辦酒席6萬多元,,三金1萬元,,彩禮3萬元。談到當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兒時,,王爽嘆了口氣:“沒有蜜月,,因為要掙錢。”
據(jù)網(wǎng)友計算,,中國人的結(jié)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shù)千倍,。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jié)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
“結(jié)婚錢父母出”已經(jīng)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近年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一半新人結(jié)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jié)婚消費的80%至100%靠父母資助,。
有網(wǎng)友感慨: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我結(jié)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
“當結(jié)婚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有網(wǎng)友指出,,面對暴漲的結(jié)婚成本,,年輕人結(jié)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條件就結(jié)什么條件的婚,,愛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禮來證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長也不要盲目攀比,,畢竟家庭和睦不在于一時排場,不要因為一場婚禮而給新人增加沉重的負擔,。愛情珍貴,,但婚姻不該真貴。
買房:年輕人最沉重的夢想
在北京許多地鐵車廂內(nèi),,總能發(fā)現(xiàn)五顏六色的售房傳單,。這些輕飄飄被踩在腳下的紙,成為壓在很多年輕人肩上最沉重的夢想,。
高房價之下的許多北京普通年輕市民,,要買房也得走父母資助和將來自己還貸這條“必經(jīng)之路”。
孫靜說,,他們兩口子雖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條件并不是很好,房子不大,,還要跟父母擠在一起住,,所以孫靜更希望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他們最近在申請北京石景山和門頭溝地區(qū)的自住型商品房,。
孫靜更希望能申請到門頭溝的房子,,因為那里的房子比較相對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萬,。她說,,將來如果中簽,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幫助,,然后自己還貸,。
楊凡今年32歲,山東人,,在北京已經(jīng)有10年了,。楊凡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有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價一直讓他望而卻步,,直到北京市出臺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后,,楊凡看到了希望,。
楊凡是第一批申請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員,,更幸運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簽了,,房子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的四環(huán)與五環(huán)之間,,22000元/平米,總房價160萬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擔,,小部分自己承擔,剩下貸款自己負擔,。楊凡現(xiàn)在每月還貸4000元,,“自從開始還貸以后,明顯的感覺什么都不敢買了,,生活的品質(zhì)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錢了,買東西只注重價格便宜和性價比,。”
雖然房子給楊凡帶來不小的負擔,,但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終于不用在北京“漂”著了,,將來也可以把父母接過來住,。
“2016年6月30號,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鑰匙了,。”楊凡很得意,。
在北京賺錢 回家鄉(xiāng)買房
還有一些年輕人從家鄉(xiāng)來到北京打拼,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賺到足夠的錢,,回家鄉(xiāng)買套房子,。
對于是否考慮在北京買房,王爽的態(tài)度很明確:“依我們的收入水平來說,,北京的房子實在是買不起,。”她想著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幾年,將來回河北邢臺老家買房,。“在老家買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萬,,首付大概也得需要二十多萬,還得讓父母幫助,,剩的錢貸款,,將來自己還貸,。” 說到這里,王爽有些惆悵,。
陳晨是一家主營高校教材教輔的小型連鎖書店店長,, 2012年從河北邯鄲老家來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熱情很大一部分來自買房子的愿望,,現(xiàn)在每個月差不多能存2000塊錢,,我準備五年之內(nèi)在老家買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時陳晨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張庭跟陳晨有著相似的想法,。“在北京買房子?我連想都不敢想,。”張庭2013年3月在重慶墊江老家的縣城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總價50萬元的期房,首付30%,,未來10年每月要還4000元的貸款,。
買與不買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
在房子這座“大山”面前,,毛峰決定繞道而行,。他說,即便每月要付幾千元的租金,,也不會考慮買房子,。2011年,毛峰畢業(yè)那年,,北京五環(huán)內(nèi)的房價就已經(jīng)漲到3萬多元一平方米,,“我覺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從此不再想這事,,也不焦慮了,。”
“買不買房,歸根結(jié)底還是錢的問題,。但除了父母贊助,,年輕人哪兒來這么多錢?”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現(xiàn)象挺普遍,。毛峰卻說,基于家庭的經(jīng)濟能力,,他不會接受這種做法,。“我也不羨慕用家里的錢買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掙的錢買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個黑洞,,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樂趣和享受都掉進去。”沒有房貸的負擔,,他本人是各種聚會的??停€不時買票觀看現(xiàn)場演出,,或是聽上幾場音樂會,,“日子過得很滋潤”。
毛峰坦言,,“不買房”的選擇確實不是主流,。他畢業(yè)留在北京的同學們,,大都把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視作必須,。他的家人也說,既然在北京工作,,還是應該在合適的時候置一處房子,。
近期,中國社科院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貸,,過半90后大學生或職場新人寧愿不買房。若有一筆相當于住房首付款的資金,,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會選擇創(chuàng)業(yè),,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房價高,、收入低、不愿房貸壓力影響生活質(zhì)量,、家里有錢不缺房……這些,,都可能成為90后們不買房的理由。也許,,買房不再成為年輕人最為重要的人生選擇,,如果有錢,他們更愿意創(chuàng)業(yè),,或者做其他有成就感的事,。
養(yǎng)家:“老奴”+“孩奴”
在全面迎來“421家庭”的今天,養(yǎng)老又養(yǎng)孩的壓力,,著實給當代青年出了一道難題,。
在國內(nèi)一些知名網(wǎng)站的育兒論壇,很多年輕爸媽都在“曬”自己撫養(yǎng)孩子的成本,,每月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類支出外,,還有嬰兒寫真、保姆開支,、幼兒園學雜費,、早教課和補習班等額外費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感嘆撫養(yǎng)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負擔”,。
王爽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幫著帶。“在老家會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兒園的學費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給父母1000元的生活費。”等孩子將來再大一點,,還要給她報一些興趣班,,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王爽說:“現(xiàn)在父母身體都健康,,還能幫著我,,給我減輕了不少負擔。所以我現(xiàn)在最擔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將面臨更多的問題,所以我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掙點兒錢,。”
王爽笑著說:“以前買東西的時候,只要價錢不是特離譜,,喜歡就買,;現(xiàn)在買東西基本就是網(wǎng)購了,只挑實惠便宜的買,。”
小王和妻子幾年前從湖北到廣東惠州工作,,已事業(yè)有成。作為家里的獨子,,他非常牽掛老家的父母,。
他說,因老婆也是獨女,,婚后就一直想著把雙方父母接到惠州來一起生活,,因種種原因一推再推。現(xiàn)在兒子快兩歲了,,工作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可是老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一方面是養(yǎng)老的精神壓力,一方面是養(yǎng)兒的生活現(xiàn)實窘?jīng)r,,上下兩代的壓力讓他疲憊不堪,。
和小王一樣,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里,,獨生子女們將不得不面對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他們不僅有“養(yǎng)不起小孩”的憂慮,還要直面“養(yǎng)不起父母”的危機,。他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不太敢去旅游,,因為開銷太大;看著商店里的貴價貨很喜歡卻不敢買,,因為手頭缺錢……
專家:政府和社會應“替兒女盡孝”
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時表示,,社會要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年輕人來承擔照顧父母,首先應該延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時限,,而不應該一刀切地實行所謂退休制度,。同時,需要發(fā)展完善的社會保險網(wǎng)絡,,完善社會服務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認為,中國社會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主要是體現(xiàn)在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因為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物質(zhì)層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為社會保障所取代,,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會來“替天下兒女盡孝”。(半月談網(wǎng)記者王靜,,綜合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報道)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人結(jié)婚成本 結(jié)婚成本30年增數(shù)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