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倡導全民閱讀指令之外仍需涵養(yǎng)
全民閱讀,無法靠“指令”推進,,也無法靠“市場”來實現(xiàn),。社會管理者能做的,無外乎兩點:一是進行倡導,,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
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是每年兩會的“壓軸大戲”,。今年,,在經(jīng)濟、政治,、外交等“硬問題”后,,由人民日報記者提出的一個關于讀書的“軟問題”,讓這一年一度的記者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有人質(zhì)疑,代表人民日報這樣一份有著極強政治性的“硬報”提問,,不關注中緬邊境局勢這樣的問題,,反而請總理談一談“全民閱讀”甚至是“讀書感受”,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這讓人想到胡適1922年寫的一篇文章,。這篇名為《這一周》的評論說,“這一周中國的大事,,并不是董康(當時的財政總長)的被打,,也不是內(nèi)閣的總辭職、也不是四川的大戰(zhàn),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開幕”,。其中的價值排序,,倒是頗耐人尋味。
在總理的記者會談到讀書,,無疑會讓閱讀一事引來更多關注,。而往年,除了偶爾傳出一兩篇不知真假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讀書”的文章讓人心頭一震外,,就只有4月23日這個“世界讀書日”能集中討論一下讀書的話題了,。試想,如果不是記者提問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xù)兩年寫入“全民閱讀”的事兒,,恐怕這四個字仍然會被淹沒在那些被認為“更有價值”的信息里,。
雖然總理與記者都未明言中國人的閱讀狀況堪憂,但這樣的關注中,,本身就隱含著類似的判斷,。兩會上,一位建議設立“國家讀書日”的代表,,引用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中國國民人均每年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和購書量均低于5本,遠低于歐美國家,,甚至是發(fā)展中國家”,。而當越來越多人沉迷于不足140個字的微博段子,當越來越多人轉發(fā)著或濃或淡似是而非的心靈雞湯,,當成功學,、厚黑學、養(yǎng)生學的書籍大行其道,,也難免讓人擔心,,這樣的閱讀狀況,怎么形成我們時代應有的精神氣質(zhì),?
有這樣一幅插畫,,沒有書籍墊腳者,看到的只是花草藍天的宣傳畫,;以少量書籍墊腳者,,看到的是宣傳畫之上密布的陰云;而以更多書籍墊腳者,,才能看到陰云之上壯闊的陽光,。其實,中國傳統(tǒng)中讀書本就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而在消費主義與物質(zhì)浪潮的沖刷之下,,讀書更成為一種奢侈品,。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書籍成為思想的啟蒙,、承載境界的提升,,要讓全面閱讀促成國人心靈的壯麗日出,恐怕確實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誠然,,閱讀是一件相對私人的事。全民閱讀,,無法靠“指令”推進,,也無法靠“市場”來實現(xiàn),。社會管理者能做的,,無外乎兩點:一是進行倡導,恰如在總理記者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相關問題,,恰如設立全民讀書日;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如讓出版市場獲得更有品質(zhì)的繁榮,,如讓圖書館成為點亮文化生活的窗口。唯有如此,,才能涵養(yǎng)出一個真正的“書香中國”,。
本報特約評論員舒天烈
編輯:水靈
關鍵詞:全民閱讀 指令 涵養(yǎng)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