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高危路段不能止于“提示”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月10日公布了2014年全國交通事故多發(fā),、死亡人數(shù)集中的10個路段,。這10個路段的通車里程共計153公里,,全年共發(fā)生交通事故1203起,,造成451人死亡,,平均每10公里發(fā)生78起,、死亡30人(2月11日《北京青年報》)
2015年春運已經(jīng)啟動,,高速公路,、國省道客貨運量大幅增加,,跨區(qū)域長途運輸,、自駕車返鄉(xiāng)車輛也日益增多。交管部門統(tǒng)計分析10個“高危路段”的具體情況,,并向社會作出“提示”,。不過,在筆者看來,,既然上述10個路段已經(jīng)被證實是“高危路段”,,說明這些“路段”,存在著設計建造和交通管理不夠合理等問題,,更存在著繼續(xù)引發(fā)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風險和隱患,。交管部門在對10個“高危路段”做出分析研判和提示之后,上述路段的歸屬地和管轄部門,,似乎應該針對這些“高危路段”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進行有效治理,。
一方面,“高危路段”的屬地的交管部門應該重點加強上述路段的交通安全監(jiān)控和疏導,,通過設置警示牌,、提醒司機控制車速和控制好流量,來確保平安和暢通,;另一方面,,就是要想方設法消除安全隱患。“高危路段”所在地的路政部門,,應拿出“整改”的方案,,通過道路硬件改造和升級來化解交通風險?是不是可以借助高科技技術(shù),加強上述路段的視頻監(jiān)控,,最大限度地消除路段上的死角和盲區(qū),?
其實,一些“路段”之所以成為交通事故多發(fā),、高發(fā)的“高危地段”,,除了駕駛員思想麻痹、警惕性不高,、操作失誤等因素之外,,還因為道路的設計建造不夠科學合理,存在較多的死角和盲區(qū),。因此,,針對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重大交通事故路段,深入剖析原因,,找準核心問題所在,,通過設置提示地帶、減速地帶,、緩沖地帶等,,來有序疏導車流;利用電子信息技術(shù),,對過往的車輛進行“導航”,,讓駕駛員頭腦清醒,謹慎駕駛,。筆者以為,,對于“高危路段”,各項服務保障,、安全保障必須跟上,,不能僅停留于“提示”。
編輯:水靈
關(guān)鍵詞:高危路段 2015年春運 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