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過“小年”該吃什么?
在民間,,小年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過小年又稱祭灶節(jié),,過小年吃什么也是很講究的,。你知道2015年過小年吃什么嗎?下面為您介紹2015年過小年吃什么,。
吃餃子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fēng)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xí)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灶王爺?shù)淖鹣?,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fēng)味。真關(guān)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zhì)料很重很細,??谖段⑺幔虚g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關(guān)東糖
關(guān)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guān)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guān)東糖”,、“糖餅”。關(guān)東糖在東北的農(nóng)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fēng)味,,是關(guān)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shù)募雷郎献呦聛?,廣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shù)淖彀?。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luò)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zé),。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qū),,有吃炒玉米的習(xí)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灶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后又稱其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爺?shù)恼f法是唐朝以后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凈灰塵,,還要用濕毛巾擦除房內(nèi)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nèi)外打掃干凈,,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占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為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jù)灶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shù),,如此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雖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但也有不貼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zhèn)的朱仙鎮(zhèn)就很少貼灶王,,據(jù)說過去這里的人也是貼灶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灶王的蔽護,可以為所欲為,,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里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nèi)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面,卻發(fā)現(xiàn)四兩面竟只有幾根,,于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里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zhèn)上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
編輯:羅韋
關(guān)鍵詞:祭灶 小年 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