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國家公祭日>公祭資訊 公祭資訊
公祭鼎歷時5月“煉成” 凸顯南京元素
鼎身紋飾集合南京市花梅花,、橄欖枝等元素,;160字銘文展現(xiàn)了對遇難同胞的痛悼和祭奠
原標題:公祭鼎歷時5月“煉成” 凸顯南京元素
國家公祭鼎
鼎高1650毫米,鼎上外口徑1266毫米,,內(nèi)口徑1156毫米,,鼎耳高498毫米,鼎足高915毫米,,底座為高450毫米,、長寬各2000毫米的黑金沙石。 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銅質(zhì)的鼎身和銅質(zhì)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zhì)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85歲的夏淑琴老人和13歲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阮澤宇參加了昨日的國家公祭儀式,。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設(shè)立“國家公祭鼎”,,是首個國家公祭儀式的重要內(nèi)容,。儀式上,習近平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85歲的夏淑琴以及13歲的遇難者后代阮澤宇,,一同走上公祭臺,為國家公祭鼎揭幕,。隨著幕布降下,,一尊三足銅鼎呈現(xiàn)在公眾眼前。據(jù)設(shè)計者介紹,,國家公祭鼎的設(shè)計亦有數(shù)字寓意,,銅質(zhì)的鼎身和銅質(zhì)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zhì)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新京報記者 張婷
以“楚大鼎”為原型鑄造
國家公祭鼎采用“三足兩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東周時期用來祭祀的禮器,、最大的圓鼎“楚大鼎”(又稱“鑄客大鼎”)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鑄造,上刻“國家公祭鼎”五個篆體鎏金大字,。
南京藝術(shù)學院院長鄔烈炎率領(lǐng)的團隊參與了器型,、鼎身和底座紋飾設(shè)計。鄔烈炎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國家公祭鼎的放大比例考慮到了紀念儀式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還需做到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現(xiàn)有的紀念碑、和平大鐘,、災難墻等其他紀念物相協(xié)調(diào),。
鼎身紋飾加入多種南京元素
國家公祭鼎的頸部紋飾為傳統(tǒng)雷紋,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后,。
“鼎身紋飾不是某一種單一元素構(gòu)成的,,而是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象征和平與重生的橄欖枝,,南京的云景圖案(云紋),南京古城墻紋等多種元素,。”鄔烈炎說,南京藝術(shù)學院十余名設(shè)計學院教師組成了國家公祭鼎設(shè)計小組,,歷時三個多月,,才最終確定了鼎身和底座的紋飾,。
由東南大學建筑學教授張宏率領(lǐng)的團隊也參與了底座的設(shè)計,銅質(zhì)底座上鑄有南京標志建筑城墻圖案,,象征首次國家公祭在古城南京舉辦,。
國家公祭鼎的制作,由中國金陵古藝術(shù)研究所采取傳統(tǒng)青銅鑄造工藝制作,。“從7月接到鑄造任務(wù),,到參與設(shè)計方案修改,再到最終澆鑄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時間,。”所長王豐陵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設(shè)計方案定稿后,,研究所又用了一周時間來鑄造,,于11月27日最終完了鼎的澆鑄和鑄造。
王豐陵還提到一個細節(jié),,澆鑄進行到尾聲時,,南京忽然出現(xiàn)了雷雨天氣,“雷雨的出現(xiàn)使我們的鑄造錦上添花,。”王豐陵說,,鑄造的前期,即制分模,、范模的時候,,需要連續(xù)的干燥晴天,使得分模,、范模充分干燥,;澆鑄時則需要空氣濕度增大。這樣,,在澆鑄時通過熱交換,,工件或器物產(chǎn)生氧化膜,就能使鑄造的產(chǎn)品更加完美,。
“底座分為兩部分,,直接與公祭鼎接觸的為銅質(zhì)底座,其下部還有一座1213公斤的石質(zhì)底座,。儀式現(xiàn)場拍攝的公祭鼎圖片可能不夠清晰,,以后公祭鼎會放置于紀念館廣場上,大家可以去觀看,。”王豐陵說,。
160字銘文對仗押韻講述歷史
國家公祭鼎的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魏碑簡體字,。據(jù)鄔烈炎介紹,,這一方面是青銅鼎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魏碑簡體字較容易辨認。
銘文由古文研究專家撰寫,,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對遇難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殺激發(fā)全民抗戰(zhàn),,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
考慮到祭器是古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銘文采用駢文體來寫,,講究對仗押韻,立意內(nèi)涵深刻,、行文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鼎的后側(cè)左右兩邊鑄有記事,,共287個漢字,楷體簡體字,。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shè)立國家公祭日和首次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的事實,。
另據(jù)新華社報道,設(shè)置國家公祭鼎共有三層含義:一是國家重器體現(xiàn)國家禮儀,;二是鑄鼎記事紀念國家公祭,;三是鑄鼎銘史強化歷史記憶。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 人物
夏淑琴
“從沒像今天這么激動過”
“活了80多歲,,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激動過。”85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說,,“能與總書記一起揭幕公祭鼎,,能親眼看到國家舉行公祭儀式,我真的非常激動,。”
在77年前的那場慘劇中,,夏淑琴失去了7位親人。1937年12月13日,,一隊日本兵闖進她家,,轉(zhuǎn)瞬之間,九口之家就剩下了8歲的她和4歲的妹妹,。
1994年,,夏淑琴到日本參加日本民間組織的和平集會,披露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1998年,,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東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觀會成員松村俊夫,,分別出版了兩本書,將夏淑琴描述為“假證人”,。夏淑琴將兩位右翼分子告上法庭,。
針對夏淑琴在國內(nèi)的訴訟,東中野修道在東京法院提出了反訴訟,,但當夏淑琴站到日本法庭上時,,被告突然撤訴,夏淑琴隨后提出反訴,。經(jīng)日本三級法院審理,,均判東中野修道敗訴。
一輩子都很堅強的夏淑琴,,在13日的公祭儀式上卻有些難抑自己的情緒,。她告訴記者:“想到要參加公祭儀式,昨晚我就一直睡不著,,真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激動過,。”
“國家強大了,百姓再也不遭苦了,。”夏淑琴感慨地表示,,“國家舉行公祭儀式,是對死難親人,、同胞最好的慰藉,,希望后輩們都能記住歷史,堅決不能讓歷史重演,。據(jù)新華社
阮澤宇
去年先人名字被刻上“哭墻”
在昨日的公祭儀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以及13歲的阮澤宇共同為國家公祭鼎揭幕,。儀式結(jié)束后,,這位戴著紅領(lǐng)巾、虎頭虎腦的初中生談起這段經(jīng)歷,,顯得很平靜,。
阮澤宇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紅山分校初一的學生,也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孫,。他說,,年幼時就經(jīng)常聽長輩說起大屠殺的事。與其他小朋友不同,,他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僅是為了參觀,,更多的是與家人一起祭奠先人。
去年清明節(jié)前,阮家田的名字被刻上了紀念館的“哭墻”,。當年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阮澤宇便和家中20多名親人一起來到紀念館哀悼先人。
阮澤宇說,,今天再一次來到紀念館,,看到這些展覽,他感到很悲痛,。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編輯:鞏盼東
關(guān)鍵詞:國家公祭鼎 南京元素 銘文 夏淑琴 阮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