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生姜價格創(chuàng)近10年新高
生姜價格創(chuàng)近10年新高 農產品價格調節(jié)機制待完善
最近一段時間,來北京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進貨的商戶絡繹不絕,紛紛圍在滿載著生姜的大卡車旁。“現(xiàn)在1斤生姜的批發(fā)價是10元。生姜雖不是當家菜,,但也是剛需,價格漲了人們也不會少買,。”山東安丘的生姜經紀人宋小林說,。眼下,零售市場的姜價每斤高達15元至16元,已創(chuàng)下10年來新高,,貴過了豬肉,。新發(fā)地的經紀人回憶,姜價從去年4月份開始上漲以來,,只有在去年底和今年5月份出現(xiàn)過短暫的下降,,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不斷上漲。
姜價走高,,山東高青縣木李鎮(zhèn)的姜農楊成賓樂開了花,,“生姜是高產作物,平均畝產七八千斤,,高產田能到1.2萬斤,。按畝產8000斤、地頭收購價每斤5.5元計算,,畝毛收入超過4萬元,。”他介紹,今年生產的生姜要到寒露節(jié)氣時開刨,,經過2至3個月的入窖老化,,才可以上市。
我國種植生姜的產區(qū)比較多,,以山東為主,,占總產量的七成。生姜是典型的一年生產,、常年銷售的農產品,,在山東主產區(qū)幾乎家家都有地窖,只要天氣合適,、儲存妥當,,可以在姜窖中放兩年以上。去年和前年生姜的減產對今年的價格起決定因素,。數據顯示,,2011年萊蕪生姜種植面積為10萬畝,2012年縮減為8萬畝,,2013年縮至5.9萬畝,。這無疑影響到今年的生姜價格。
新發(fā)地市場統(tǒng)計部門負責人劉通說,,生姜這類農產品的種植工藝和單產水平基本穩(wěn)定,,影響不同年份產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種植面積,其次是是否受旱澇災害和病蟲害,。2011年和2012年,,生姜市場供大于求,,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去年姜農種植面積明顯減少,。加上去年產地高溫干旱,,削減了生姜產量,,導致今年以來供應緊張,。而今年山東干旱少雨,更讓市場難以產生秋后生姜豐產的預期,。
種姜的行家未必是行情的專家,。對于多數姜農而言,價格走勢一直是個謎,。過去的日子里,,他們已多次在暴漲暴跌間輪回。據計算,,地頭收購價在1元左右,,姜農才能保本。2011年10月份鮮姜收獲,,產地批發(fā)價每斤降到平均0.7元至0.9元,。2012年姜市持續(xù)低迷,價格徘徊在每斤0.7元,,一度跌到了0.5元,。對姜農而言,這兩年,,別說掙錢,,沒白忙活就算不錯。
種生姜,、賣生姜有明顯的“大年”和“小年”,,一般是“好兩年、壞兩年,、平兩年”,,要耐得住“小年”的虧損,才能熬得來“大年”的紅火,。事實上,,姜價走勢多變,很多姜農在生姜可以出窖時,,并不選擇一次賣完,,而是賣一半留一半的保守做法。現(xiàn)在,,姜農們一點點出清的是姜窖里去年和前年的存姜,,屬于典型的惜售心理,。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生姜等小眾農產品的人均消費量低,,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生產者,,其漲跌對單個消費者影響有限,這也是價格機制發(fā)揮作用的結果,。從長遠看,,蔥姜蒜等雖然是小眾農產品,但也關系到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和市場的穩(wěn)定,,有關部門要健全市場信息的監(jiān)測預警機制,,完善流通體系建設,提高產銷對接程度和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生姜 價格 新高 姜農 創(chuàng)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