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委員王慶榮創(chuàng)業(yè)成功做慈善:不是簡單捐錢而是幫人自立
漳浦小伙創(chuàng)業(yè)成功做慈善:不是簡單捐錢而是幫人自立
晨報記者 陳淑君 通訊員 莊瓊華 施霞
穿著圓領白底的T恤,、淺灰色的休閑褲,,說著帶著漳浦鄉(xiāng)音的閩南話,敦厚的王慶榮總讓人忘記了他是一個事業(yè)有成的青年企業(yè)家,。和其他企業(yè)家一樣,,王慶榮很忙,,忙到沒時間抽煙、打牌,,但他有一個特別時尚的放松方式,,那就是做慈善。他在簽名中寫道:“慈善是時尚的最高境界,。”
[經歷]
農村娃創(chuàng)業(yè)成功 回報社會幫助人
40歲的王慶榮出生于漳浦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母務農。對于放牛喂豬,、撿柴割草,、下地干活,王慶榮很熟悉,。1996年,,王慶榮從廈大學成歸來,在廈門開辦了一家主營石材進出口業(yè)務的公司,,經營得不錯,。他說:“現在不愁吃穿了,我們就應該想著如何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為老家修橋鋪路、捐資助學,、扶危濟困,,他一樣沒落下。他在漳浦縣達志中學設立了獎學金,,每學期資助20名學生,,僅此一項,每年需6萬元。經歷過農村困苦生活的他,,更懂得疼惜孤寡老人和因病致貧的家庭,,他向漳浦縣慈善總會捐資50萬元,用于救助病,、困,、危難家庭。去年底,,在他牽頭推動下,,漳浦商會成立紅十字專項基金,首期捐資30萬元,。鑒于對家鄉(xiāng)的貢獻,,他被選為漳浦縣政協常務委員、廈門市漳浦商會常務副會長,。
對于廈門,,這個給了他成功的城市,他當然也給予愛心回報,。捐資幫助失學兒童,、為邊遠貧困地區(qū)捐建希望小學,即便是南普陀寺發(fā)起的捐款活動,,他都積極參與,,生怕漏過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
[理念]
慈善不是捐錢了事 而是幫人自強自立
2004年,,一次慈善募捐活動中,,他認識了廈門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李明珠。他對紅十字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使他的慈善行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通過廈門市紅十字會的牽線搭橋,他開始了更加理性的定向幫扶,。
“說起來不好意思,,我給他打電話,十個中有八個是要錢的,。”廈門市紅十字會賑濟部部長楊碧英告訴記者,,因為流程審批的關系,紅十字會款項下撥需要時間,,但是一些貧困家庭往往需要救急的救命錢,。每當這時,楊碧英就會給王慶榮打電話:“幾次晨報報道貧困重病家庭,,第二天去送救助金的,,都是他,。”楊碧英說,一次做好事不難,,難得的是那么多年一直堅持做好事,。
跟簡單地捐錢不同,王慶榮做慈善,,事必躬親。2007年,,廈門市紅十字會與集美學校開展手拉手愛心助學活動,,之后的每一年夏季,王慶榮不但全額提供助學金,,而且親自來到活動現場,。他說:“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理解他們的處境,,跟他們拉拉手,、聊聊天,說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比給他們資助更重要,。”
“我們的社會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缺乏引導這些善意流向的良好機制,。”王慶榮說,,對于弱勢群體,不僅需要給他們提供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撫慰,,促使他們自強自立。另外,,應該提供一個更加健全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這才是讓弱勢群體站立起來的根本保證。
[欣慰]
十幾年堅持做好事 兒子也養(yǎng)成好習慣
堅持慈善十幾年,,王慶榮帶動了許多身邊的朋友加入慈善隊伍,。讓他欣慰的是,兒子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養(yǎng)成了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學校里有時候會號召學生捐款幫助一些弱勢群體,他會把自己攢的零花錢捐出去,。覺得還是不夠的話,,他就會找我拿錢。他大多數時候找我拿錢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王慶榮常帶兒子去福利院,為那里的孩子帶去圖書、助學金,,讓兒子和那里的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慈善 簡單捐錢 幫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