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讓博物館與公眾親密對話
5月18日,這個曾被民間當成“我要發(fā)”的聚財“吉日”,,其實是頗具文化含金量的“國際博物館日”,。
這一節(jié)日設(shè)立于1977年,。近年來,,在我國也日益受到重視,。今年節(jié)日來臨之際,,許多地方的博物館齊齊免費開門納客,,年輕人也好奇地在網(wǎng)上尋找探館攻略,將之作為周末約會的風雅去處,;父母們牽著孩子的小手,,安靜地走進歷史,,希冀下一代能探驪得珠,,傳承文化薪火,。
中國博物館的發(fā)展,經(jīng)歷過跌宕起伏,。
7年前,,湖北博物館率先免費開放,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各地博物館紛紛高掛免費牌,。免費之初,也經(jīng)歷過難以避免的張皇忙亂,、人流如堵,,甚至不少人只為了到博物館煲煲空調(diào)、歇歇腳,,導(dǎo)致觀展環(huán)境嘈雜,,管理成本倍增。
我們始終難忘上海世博會驚人的排隊長龍,。排七八個小時隊,,只為參觀一個展覽——這種熱情舉世震驚。這個場景也成為一種警示:在物質(zhì)漸漸富足之后,,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漲船高,,國人精神層面的如饑似渴與公共文化產(chǎn)品供給的相對貧乏,形成反差,。
有位英國學者說,,博物館是絕大多數(sh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體驗。中國改革成果之卓著令世界矚目,,如何讓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的中國,,倚靠文化優(yōu)勢來提升軟實力、提升國民素質(zhì),?肩負傳承文明薪火重任的博物館,,責無旁貸。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舊時陽春白雪的“象牙塔”,,正在走進尋常百姓家。
隨著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館和觀展者都在漸次成熟,。越來越豐富且分眾化的博物館資源,讓不同層次,、不同目標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選擇空間,,他們走進形形色色的博物館,懷揣敬畏之心,向大師致禮,,對文化鞠躬,。博物館更深層地進入國民日常生活,此其時也,。衣食足而知禮儀,,當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大幅度提高文化產(chǎn)品的公益性供給,,已得到?jīng)Q策層高度重視,;民間力量參與文化建設(shè)、文物收藏的熱情,,也正噴薄欲出,。
顯然,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并不是只有“免費開放”這一招,。甚至可以說,如果文化部門只著眼于“免費”,,未免不夠,。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點出了博物館發(fā)展的關(guān)鍵,,在“藏品”,在“溝通”,。連日來,,南京博物院首次向公眾打開神秘的文物庫房,讓公眾了解文物保管,、保養(yǎng)知識,;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館則向聾啞弱視觀眾和其他殘疾人敞開大門,,為他們提供特殊服務(wù),;故宮博物院更是開設(shè)專題講座,講述“故宮里的文物醫(yī)院”,,還與國家大劇院聯(lián)袂舉辦古典音樂鑒賞,,不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正是在這些多維度的溝通中,,各種館藏呈現(xiàn)出較以往更豐富的價值,,開啟了觀眾新的思考、新的想象,。
現(xiàn)在,,各地政府紛紛重視文化建設(shè),,一些地方的博物館建得美輪美奐,氣宇非凡,。但也不乏轟轟烈烈“建”,、熱熱鬧鬧“開”、冷冷清清“守”,,甚至無聲無息“關(guān)”的情況,。關(guān)鍵在于,,是把博物館當成政績工程,,還是志在長遠甚至默默無聞的文化積累工作?是只重硬件,,還是志在艱苦有心的藏品收集,?是求得公共經(jīng)費、靠門票免費攬客了事,,還是殫精竭慮精心布展,、使之更具親和力和現(xiàn)實感?是單單作為給領(lǐng)導(dǎo)視察看上一眼的面子工程,,還是面向青少年的第二課堂,,甚至干脆將歷史課搬到博物館來上?
總之,,讓藏品多起來,、活起來,讓豐富的歷史給今天的人們“說話”,,說得入耳入心入腦,,這是今天國際博物館日的鄭重發(fā)問……
編輯:于瑋琳
關(guān)鍵詞:博物館 文化 公眾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