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總理夫人在河南郟縣的插隊故事
名單中的知青,王光套都認識
程虹文章中提到的汝河大壩
吳煥霞說,,這就是她和程虹當年的宿舍。
1978年2月16日,,得知程虹被錄取消息后,,吳煥霞寫了一篇日記。
她是人人稱贊的才女,,性格隨和,、平實
她是人人敬佩的“鐵姑娘隊”隊長
她曾托人給“石頭隊長”捎來500元錢
她曾半夜拉架子車送室友去衛(wèi)生院
作為總理夫人,低調,、平和的程虹首次正式亮相后,,出現(xiàn)在她簡歷中的所有“關鍵詞”,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文學博士,、大學教授,、下鄉(xiāng)知青……
“夜幕已經(jīng)降臨,眼望周圍朦朦朧朧的原野,,那一塊塊熟悉的玉米地,,那條一直通到板廠的溝,腳下這條曾走過多少回,、至今還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這是程虹1994年8月1日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難忘那片熱土”中的一段話。帶著她對這片熱土的戀戀不舍之情,,昨天,,鄭州晚報記者走訪了她曾下鄉(xiāng)插隊的河南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這里,,依舊保存著她年輕時的記憶,。
鄭州晚報記者 常亮 文/圖
她通過同組知青給“石頭隊長”捎回500元錢
廣闊天地鄉(xiāng)位于河南省平頂山郟縣縣城西南,,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1968年,,就是這塊面積約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場牽動億萬人心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程虹1974年插隊的板廠村,,便是其中的一個生產(chǎn)隊。
“從1968年開始,,一共從城里來過69名知識青年,。” 1947年出生的王光套是當?shù)厝耍捎谀挲g稍長,,他不僅見證了40多年前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過程,,而且,,至今仍清晰記得每一名知青的名字,。
“王照合,我當然知道,。當年,,他和每個年輕人關系都很好,那時候,,大家都很敬重他,。”聽到熟悉的名字,王光套有些驚訝,,當他聽說了程虹曾在文章中多次夸獎這位“石頭隊長”的事情后,,神情中瞬間寫滿了憂傷。
“十幾年前,,他就去世了?,F(xiàn)在,家里還有倆孩子在附近的廠里上班,。白天很少在家……” 話說到一半,,王光套點了根煙猛抽了一口。稍稍思索了十幾秒鐘后,,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兒:“對了,,王照合去世前身體很不好。記得有一年,,程虹還委托過一個同組的下鄉(xiāng)知青,,給他捎回來500塊錢。”
雖說平日只顧忙著勞動,,打交道并不算多,,但在王光套的記憶中,,他對才華出眾的程虹印象特別深刻。
“當時,,公社經(jīng)常組織報告團演講,,我平時特別愛唱,總喜歡給大家表演節(jié)目,。那時候,,程虹主要負責給大家演講。”幾次“同臺合作”之后,,王光套突然發(fā)現(xiàn),,程虹除了性格隨和、平實,,而且文藝才能出眾,。
說起大伙兒的評價,他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那時候,,生產(chǎn)隊里人人都夸她有才華,。”
不僅如此,當初身為生產(chǎn)隊“第一組長”的程虹,,還在平時的勞動中,,給王光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清晰記得,,當時程虹所在的小組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鐵姑娘隊”,,每次都是她帶領大家攬下了隊里最重、最難的活兒,。“當時,,在我們?nèi)纾?lsquo;鐵姑娘隊’的隊員們,絕對是人人敬佩,!”
她曾是“鐵姑娘隊”隊長
走進知青當年生活的宿舍,,一塊鑲嵌在門頭下面、寫著“板廠村知青舊居”7個大紅色字體的小牌子映入眼簾,。這里,,也是程虹當年居住過的地方。
“大家都希望這些歷史建筑能保存下來,。2002年的時候,,我們在房子外面的墻上寫上了‘知青舊居’幾個字。去年,,又掛上了一塊牌子,。”由于平時很少出門,多年來,,只要有空,,王光套便到幾間老房子里打掃一下衛(wèi)生,、清理一下灰塵。時間久了,,他也漸漸成了眾人口中一致認可的“管理員”,。
“有時候,,那些來這兒插過隊的人會到這里看看,,我就負責接待。這里,,有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打開右側的房間屋門,,王光套伸手輕點著墻上一張印有所有下鄉(xiāng)知青的名單喃喃自語,這些年,,所有返回過這個小院的人,,他一一記得:“喬英,一個多月前回來過,;朱國強,,去年回來過;馮笑冬,,去年也回來過……1993年的時候,,程虹回來過,。”
1994年8月1日,,重新返回過板廠村的程虹,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難忘那片熱土”的文章,。她在一句句飽含深情的言語中,,曾多次提到了這條帶給自己美好回憶的小河流。如今,,這條小河岸邊依舊綠意融融,,恬靜漂亮。
她曾在1993年返回“知青宿舍”
2012年12月24日,,一幅巨大的知青群像浮雕矗立在郟縣廣闊天地鄉(xiāng),,從此,“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成為當?shù)匾粋€重要的旅游景點,。
紀念館的館長叫吳煥霞,,出生于1956年。巧合的是,,一直生活在板廠村的吳煥霞,,在1975年與程虹成了好朋友。
“其實,,我1974年就認識她了,。那時候我在公社廣播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她在臺上演講,,心里特別佩服,。”由于當時板廠村是公社最知名的生產(chǎn)隊,經(jīng)常有其他生產(chǎn)隊前來學習經(jīng)驗,。那天,,吳煥霞第一次見到了演講臺上的程虹。從那以后,,她心里便把程虹當成了學習榜樣,。
“她文采好,有才華,,每次打交道都是一次學習機會,。”至今,吳煥霞依舊清晰記得,,那次接觸之后,,她心里足足激動了好幾天。
1975年初,,吳煥霞被分到了板廠村駐隊,。意想不到的是,她不僅與程虹分到了同一個宿舍,,還特別有緣,,成了床挨床的好室友。
“她是進門第一張床,,我是進門第二張,。”從那以后,越來越熟悉的兩個人成了宿舍里最要好的一對姐妹,。
一次緣分,,她們成了好姐妹
然而,稍嫌遺憾的是,,由于廣播站工作原因,,吳煥霞僅在板廠村待了半年多時間。“雖說相處不算長,,但這半年來,,她經(jīng)常照顧我。”聊起39年前與程虹相處時的點滴經(jīng)歷,,她想起了一件銘記于心的往事,。
那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吳煥霞因身體著涼發(fā)起了高燒。半夜時分,,當她迷迷糊糊從睡夢中醒來時,,程虹和幾名室友正滿頭大汗地用一輛架子車推著她往公社衛(wèi)生院跑。
“按理說,,我比她大一歲,。可那時候,,心里總有一種感覺,,覺得她像一個大姐姐。”
“我比她大一歲,,可心里總感覺她像大姐姐”
■了解一下
難忘的歷史印記
上世紀50年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化運動正轟轟烈烈地展開。那時候,,農(nóng)村有文化的人很少,,在當時的郟縣大李莊鄉(xiāng),32名有文化的貧下中農(nóng)子弟積極要求到農(nóng)村工作,。1955年,,毛澤東了解到郟縣知青工作經(jīng)驗后批示:“一切可以到農(nóng)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由此掀起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支邊墾荒的熱潮,。
1968年7月15日,大李莊鄉(xiāng)更名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那時,,“廣闊天地”的名氣蓋過了郟縣,成為知青們夢寐以求的圣地,。
■舍友日記
“歡送會上,從來不曾掉眼淚的程虹今天哭了”
1978年2月20日,,程虹因考上大學要離開板廠村,。臨走前,生產(chǎn)隊為她開了一場歡送會,。
“真的,,認識那么久,從來沒有見她哭過,。歡送會上,,第一次看到她流淚了……”那天的歡送會結束后,吳煥霞帶著難過和不舍的心情許久不愿離開現(xiàn)場。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趁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了一篇日記:“上午給程虹開了一個歡送會,。會上發(fā)言的有……從來不曾掉眼淚的程虹今天哭了。她說,,經(jīng)過自己努力,,被大學錄取了,真是感到高興,,又感到難過,。高興的是自己通過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滿意的成績,;難過的是,,將要離開待自己親如兒女的‘家人’和朝夕相處的知青戰(zhàn)友……”
其實,早在4天前剛聽說程虹考上大學的消息時,,吳煥霞就寫過一篇日記,。
在那本存放了30多年、早已發(fā)黃的本子里,,另外一篇寫于1978年2月16日的日記中,,除了祝福,還包含著吳煥霞深藏心底的一份敬意:“聽到程虹被錄取的消息,,很為她高興……今后,,我要以實際行動,向程虹學習,!”
編輯:付鵬
關鍵詞:程虹 知青 插隊 吳煥霞 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