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滬港通是金融改革關鍵一環(huán)
滬港通這次真的通了!今年以來,國際輿論對中國經濟基本持懷疑主義,。中國經濟的任何一項指標,,都會被其用放大鏡或顯微鏡過度掃描,,既要從中找到中國經濟 “不行了”的確鑿證據,,又憂慮中國經濟“真不行了”,,給脆弱的全球經濟以新的打擊,。
滬港通的意義在于,,A股市場開放走出了更遠一步。在中國上一輪改革開放過程中,,金融體制并未完全放開,。這確保了中國經濟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避免了市場的紊亂,,有效監(jiān)管也給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了阻擋外部危機的防火墻。新一輪的深化改革,,金融市場必須主動改革,,否則改革的紅利將被滯后的體制弊端所抑制而難得實現。
金融改革的步伐已經“走起”,,即“兩率”(人民幣匯率,、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從前段時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銀行破產和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政策宣示和輿論討論等不難看出,,這三大改革幾乎同時推動,但是也存在著順序上的先后,。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的說法,,應優(yōu)先推進匯率市場化,,有望在今年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滬港通就是這“一攬子系統(tǒng)化”的關鍵一環(huán),。關于滬港通,,內地、香港以及國際社會的輿論和專業(yè)機構,,從微觀到宏觀,,從定量到定性已有連篇累牘的分析。這些評價均有道理,。
滬港通是A股市場和金融改革的一大舉措,,國際社會對A股市場的“對外開放”樂觀其成。香港對這一好消息很 “興奮”——據FT中文網報道,,新規(guī)發(fā)布當天,,港交所交易額達到1000億港元,相比之下,,去年港交所每日平均交易額僅有620億港元,。在券商股的帶領下,當日港股猛漲近12%,。中國銀河證券上漲8.3%,,海通證券上漲7.9%,中信證券上漲10%,。
A股市場表現不佳,,一路改革走來,給投資者的印象依然是監(jiān)管不力,,時有違規(guī)操作的魅影浮蕩,,不規(guī)矩的上市企業(yè)和機構借此虹吸資本,投資者被套牢,。在決策層和投資者看來,,這種封閉式的股市系統(tǒng),對接先進市場,,已是當務之急,。2007年,港股直通車曾在天津單向式試點,,但隨后引發(fā)的監(jiān)管風險恐懼,,促使決策層放慢腳步,港股直通車被無限期暫停,。
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即通過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QFII)來進行境內外股市的“雙聯”投資。在貨幣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通過過渡性的制度安排,,有限度地引進外資、開放資本市場,,即監(jiān)管下的放開,。
滬港通既不同于港股直通車的“單向性”,也區(qū)別于QDII和QFII的“機構性”,,兼具了“雙向性”和“個體性”,。當然,滬港通也有每日跨境投資總額度的限制,,而且新規(guī)適用的個股局限為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股票和精選藍籌股,。
這已屬不易。此項改革在核心上實現了“互聯互通”的突破,,但改革也不能大撒把,,必須要風險可控。如果說港股直通車是試水,,QDII和QFII是實驗,,滬港通則具有現實的改革實踐意義。
港股的成熟性不亞于歐美股市,,滬港通提供了一把滬市打開先進市場之鎖的安全鑰匙,,完善交易制度、監(jiān)管規(guī)則,,使股票估值更加合理,,提高投資者交易水平,優(yōu)化投資者結構,。在安全可控的路徑下,,滬港通的實踐可以在未來實現中國股市和美歐股市的兼容對接。
“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滬港通試點,這一攬子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只有當人民幣成為像美元這樣的世界 “硬通幣”,,中國在全球化中才享有真正的話語權。
編輯:羅韋
關鍵詞:改革 中國 滬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