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評論改革 評論改革
咬定改革不放松
——寫在兩會閉幕之際
備受關注的全國兩會落下帷幕,。如輿論此前所期,,此次兩會以鮮明的改革基調和開放透明的姿態(tài),,完成了自己共商國是的使命。
在代表委員的注目下,,李克強總理走上講臺,,交出他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社記者抓拍到了總理健步上臺的生動瞬間,,媒體刊發(fā)照片時,,使用了“背水一戰(zhàn)”這個別具深意的標題。
“改革”以77次的高頻率,,出現(xiàn)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實在,鮮活,,接地氣,,有擔當,是輿論對報告的一致評價,,這正好回應了報告起草小組成員的一句話:總理自始至終參加起草,,要求“做不到的不要寫”。一位人大代表會后評論說,,講問題很客觀,,說成績有分寸,談未來有底氣,。未來的底氣是什么,?或者說,高居報告關鍵詞之首的“發(fā)展”的底氣是什么,?毫無疑問,,是深化改革。
在陳述改革決心時,李克強莊嚴承諾:“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zhàn)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代表委員對一府兩院報告進行審議討論,,對財政預算加以審核,,對改革方案的落實出謀劃策,對各種矛盾問題進行充分探討與交流之后,,共識已經達成,,路徑已經明晰,接下來,,就要以勇氣和決心,、以實干和擔當,齊心協(xié)力推動改革,。
達成共識不易,,將思想上的認同付諸行動,更難,。很少有人態(tài)度鮮明地拒絕改革,,但真正地推動改革,既要向既得利益者開刀,,動“自己的奶酪”,,又要擺脫制度慣性、路徑依賴,,這就變得異常艱難,。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媒體注意到這樣的細節(jié):當總理念到“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今后還要進一步減少”時,,旁聽的國家發(fā)改委官員脫口而出:“這做得到嗎?”專項轉移支付背后,,是巨大的部門利益,,“你要拿人家一個事權,人家不跟你拼命嗎,?”更重要的是,,專項轉移支付是跑部錢進的重要來源,一有困難就伸手,,一有壓力就放糧,,計劃經濟的“闌尾”在這里時不時就“發(fā)炎”,,一旦割掉,難免讓許多人不習慣,。
這只是觀念束縛和利益藩籬的一個縮影,。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從易到難,,普惠改革基本完成,,留下的“硬骨頭”越來越難啃。兩會上,,一些觀點鮮明的意見表達,,比如叫苦行政審批過多、費用過高,,要求住建部放權,;國企要補貼,民企喊松綁,;部門法規(guī)打架,,企業(yè)遭殃挨罰之類,其實都指向關鍵詞:觀念革命和利益調整,。
簡政放權,,涉及政府權力的收縮,;財稅改革,,關乎事權的調整;財政預算公開,,限制了跑部錢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破了壟斷的坐享其成……所有這些改革都將產生激烈沖突,,改革過程中也難免遭遇巨大障礙和阻力,,但我們應當堅定這樣的信念,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和壓力,,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停滯,不回潮,,逆水行舟,, 屏息奮力,將改革蹄疾而步穩(wěn)地推進下去,。
兩會上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共商國是的代表委員們,在會后,,將是政府部門的領導,、企業(yè)的老總,、社會各界的精英,你們有責任成為改革的推動者,,創(chuàng)新試點的先行者,,打破利益固化的先鋒。敢涉險,,不退縮,;敢擔當,不觀望,;敢實干,,不懈怠,方能變藍圖為實踐,,變夢想為現(xiàn)實,,方能讓頂層設計,、改革共識變成切實可行的舉措,,攜手共進的行動,。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分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對于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年而言,,你或許不關心改革,,但改革卻會影響你,。教育資源均衡,戶籍制度改革,,城鎮(zhèn)化,,行政審批減少,創(chuàng)業(yè)門檻降低,,養(yǎng)老制度改革……所有這一切,,都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和未來。
在改革的浪潮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改革的成敗,將由每一個人分擔,。變旁觀為參與,,變抱怨為付出,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共同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編輯:于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