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文化 文化
莫讓“鄉(xiāng)愁”添“新愁”
古村落保護在與推土機賽跑
“應大力拯救消逝的古村落,,莫讓‘鄉(xiāng)愁’添‘新愁’。”武鴻麟說,,近年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太快了,,對精神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沒有顧及到或很少顧及,,這是歷史的遺憾,。因此,,“我們不能再有損失,,要把文化遺產留給后人,。”
“應大力拯救消逝的古村落,切實依法,、依規(guī),、依理保護具有原汁原味鄉(xiāng)土特色的古村落。”來自貴州的武鴻麟委員為了提案,,特意做了調查,,看到全國10個最美村寨之一———貴州黎平肇興鎮(zhèn)的侗寨,,去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多,掙了錢回來就要改造房子,,有的人還學城里人裝不銹鋼護欄,、防盜門窗。而“侗族人非常淳樸,,甚至晚上睡覺夜不閉戶,。”
這樣的故事,武鴻麟看到,、聽到的還有很多,。侗族語言里的“地捫”意為“泉水不斷涌出的地方”,在貴州省侗族聚居地黎平縣地捫村保存著700余年的侗族建筑和民族文化,,其中侗族木欄式民居與地貌,、山水融為一體,被背包游客們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但不久前的一場大火,,讓不少村民幾乎傾家蕩產?;馂暮?,領取了危房改造資金,還要不要蓋傳統木房子,,讓村民們犯了難,“蓋成木房子,,再被火燒掉咋辦,?”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戶人家,,提出或已經蓋了青磚白瓦的磚瓦式樓房,。可這又讓村干部們有點“鬧心”,。因為2013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國六處古村落保護試點名單,黎平縣地捫村成為西南地區(qū)唯一一個被納入國家保護試點的古村落,。沒有了木房子,,地捫還是不是原來那個地捫?
而武鴻麟接觸的不少文物保護和建設部門專家及管理者也坦言:我們在與推土機賽跑,,古村落保護迫在眉睫,。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國苗族、侗族人口數量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武鴻麟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61個村莊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其中黔東南就有225個之多,。但該州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部門負責人告訴他,,部分村寨正面臨著“開發(fā)式破壞”。不少基層干部認為,,GDP是“硬指標”,,古村保護是“軟任務”,在政府財政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有所取舍,。因此,,在除了極少數的傳統村落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一定保護外,,很多古村落都“散落鄉(xiāng)間無人識”,,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保護村落的主體也在流失,,導致傳統建筑無人維護,傳統文化無人傳承,,村落發(fā)展舉步維艱,。大量人口向城鎮(zhèn)轉移,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轉變,,空巢現象,、人去房空和“留守老人”等,已成為古村落存在和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
“應大力拯救消逝的古村落,,莫讓‘鄉(xiāng)愁’添‘新愁’。”武鴻麟說,,近年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太快了,對精神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沒有顧及到或很少顧及,,這是歷史的遺憾,。因此,“我們不能再有損失,,要把文化遺產留給后人,。”
早在2004年,貴州黎平縣就建立了“村落生態(tài)博物館”,,對地捫等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一方面加大實地監(jiān)控,記錄古村落的變化,;另一方面,,加大與村民們談心,,主動勸說他們不要拆舊房子,或者雙方相互妥協,,以至用木板把新建的磚瓦房包起來,,盡量維持寨子的整體面貌。以增強當地村民的保護意識,,發(fā)揮主體作用,。武鴻麟認為這個做法很好,可以總結和推廣,。
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已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以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護,。武鴻麟認為,,“這是件大好事”,應該像開展經濟普查一樣,,擴大村落普查范圍,,加快傳統村落數據庫的建設,為拯救和保護村落提供可靠的依據,。
武鴻麟說,,為了防止傳統村落在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變味”和“消逝”,要加強鄉(xiāng)村,、尤其是古村落保護規(guī)劃和法制建設,。而對于大多數傳統村落經濟社會發(fā)展落后的實際情況,政府應根據傳統村落的生活方式,、保護與開發(fā)重點,配套制定可行的補救和補償措施,,確保保護與開發(fā)并重,,產業(yè)發(fā)展與群眾脫貧致富和文化傳承保護并舉。
編輯:付裕
關鍵詞:村落 保護 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