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重慶:礦工們的“趙媽媽”28年風(fēng)雨無阻送飯縫衣
新華社重慶3月2日電(記者趙宇飛)“趙媽媽,,又要到井口去送湯圓啊,,辛苦了,!”“趙媽媽,,最近身體好嗎?”在重慶能源集團天府礦業(yè)公司三匯一礦的廠區(qū) 里,,66歲的趙生榮幾乎每走幾步就會有礦工跟她熱情地打招呼,。因為,,28年來,,礦工換了一茬又一茬,,趙生榮卻執(zhí)著堅守,為礦工送飯,、縫衣服,,用母親般的愛溫暖著礦工們的心。
?。保梗福的?,37歲的趙生榮隨丈夫從老家江津區(qū)來到位于合川區(qū)的三匯一礦,成為一名礦工家屬,,丈夫下井挖煤,,她在家做家務(wù),。
礦工們一般要連續(xù)高強度工作十來個小時,下班時早已饑腸轆轆,。有一次,她到井口給下班的丈夫送湯圓,,其他礦工羨慕不已,,開玩笑說:“趙姐,你只給你老公送啊,,也給我們送些嘛,。”“好嘛,好嘛,。”趙生榮爽快地答應(yīng)下來,。
這個口頭承諾,趙生榮履行了28個年頭,。一個班的工人往往有百八十號,,趙生榮干脆找了根扁擔(dān),每天挑著幾十斤吃的喝的送到井口,,從她家到井口有3公里崎嶇 的山路,,挑著擔(dān)子要走近一個小時。當開水,、湯圓,、銀耳湯送到礦工們面前時,大家都贊不絕口:“下班正是最餓的時候,,趙姐送的東西真及時啊,。”
此外,趙生榮還堅持為礦工縫補工作服,。礦上的縫紉機壞了,,她將自家的縫紉機貢獻出來,補衣服的布不夠,,她就到街上裁縫店收集廢棄布料或到礦上的洗漿房收集廢棄工作服,,洗凈后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布塊備用。
因長期肩挑背扛,,趙生榮的雙肩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因長期與帶有煤灰的工作服打交道,她的手粗糙不堪,,一到冬天就會長滿凍瘡,。
28年過去了,,趙生榮也從礦工們口中的“趙姐”變成了年過六旬的“趙媽媽”,。有人統(tǒng)計過,,她為礦工服務(wù)的時間累計超過了1萬個小時,為礦工補衣服,、釘紐扣所用的線達10萬余米,。
3年前,,在趙生榮的精神感召下,,礦上將其他礦工家屬動員起來,成立了家委會,,由趙生榮擔(dān)任主任,。家委會成立后,礦工家屬們在趙生榮的帶領(lǐng)下,,堅持冬送溫 暖,、夏送清涼。一碗碗銀耳湯,、綠豆湯,、豆?jié){、醪糟湯圓,、姜糖水等,,在礦工們上井的時候,準時端到他們面前,,四季不息,。
同時,家委會還承擔(dān)著宣傳安全,、幫教“三違(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職工的責(zé)任,,趙生榮帶領(lǐng)礦工家屬們刻苦學(xué)習(xí),,走家串戶幫教“三違”職工。經(jīng)她們幫教的“三違”職工轉(zhuǎn)變?yōu)閮?yōu)秀工人的超過100人,,有的當上了班組長且被評為公司優(yōu)秀班組長,。
66歲的趙生榮原本可以到更加舒適的環(huán)境頤養(yǎng)天年,。 她的老伴早已退休,,2007年,兒女們?yōu)槔蟽煽谠谥貞c主城區(qū)買了一套房子,,但至今兩人都沒去住過,,還住在礦區(qū)的老房子里。
“每天為他們送些吃的,縫縫補補,,生活很充實,。”趙生榮說,她離不開這片土地,,離不開這些朝夕相處的礦工們,。經(jīng)常有人問她:“趙媽媽,你要做到什么時候???”她說:“等我干不動了,我就休息,。”
編輯:于瑋琳
關(guān)鍵詞:礦工 送飯